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279(1 / 2)

加入书签

5铝合金,这种铝合金物理性能与钢接近,正因如此,才能对飞机主桁梁、框架进行重新设计以减轻重量,但是减轻重量并不是盲目的,不能牺牲飞机机体的强度。

而现在负责“减重”的袁士骐却早已陷入一个瓶径之中,如何进一步减轻重量,但凡是可以采用的办法他都已经采用了,而为了降低重量,他不是没有考虑过取消座舱防弹装甲以及自封闭油箱,但是研究所却拒绝了,理由非常简单一一飞行员培养不易,飞机机体必须能够保护飞行员,就像自封闭油箱,完全就是为保护飞行员而特意研制,其原理非常简单,在金属油箱外粘贴一层生橡胶,利用生橡胶遇汽油融化膨涨的原理,避免燃油外泄。

“油箱”

突然袁士骐像是想到什么似的,连忙翻出油箱图纸,以查看其结构。

“油箱内层为毫米铝合金,外层为2厘米生橡胶,橡胶为什么这么厚”

心下疑惑着,他立即拿起图纸离开了工作室。

“是这样的,因为油箱是用铝合金制造的包橡胶油箱,其被击穿时,汽油会从弹孔流出,因为铝基材料的弹孔上有毛刺,胶套不能封住弹孔,就是引发油箱燃烧。而为了避免这一现象呢,我们只能加厚胶套,从而使毛刺在胶套内产生”

面对油箱组的解释,袁士骐的眉头一皱。

“那有没有办法把厚度减少一点”

“2公分,已经是最薄的了,你可以到试验场看一下,想要确保12。7公厘机枪弹击中后油箱不至外泄,至少需要3公分,我们是一枪一枪试出来的结果,2公分是确保7成机率不至外泄”

“毛刺、毛刺”

在油箱组的工作室内,袁士骐一张张的看着手中的照片,照片无一例外,都是自封闭油箱的试验照片,足足有几百张之多,而每一张照片上都可以清楚的看到弹孔出口处的金属毛刺,而这正是加厚胶套的原因。

“金属会产生毛刺,而且还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不用金属制造油箱呢”

思索着,袁士骐翻看着手中的技术资料,他首先考虑到是研究所研发的竹制油箱,可以对其重量计算之后,便立即否决了,其重量太重,这毕竟不是“幼狐”那样的教练机,一架战斗机,对于自身重量的每一克都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o

“还有什么材料呢”

随后他又开始翻看着材料表,这张表格上清楚的详列着公司生产各种材料以及材料的物理特性,其中中铝公司去年刚刚实现批量生产的7075铝合金,则是最重要的一种新型航空铝材,不过现在,袁士骐却完全放弃了铝材甚至金属材料,可是除了金属材料,还有什么材料呢

突然,一种新型材料的物理特性映在他的视线内。

“拉伸强度323。7a,重不到铝合金三分之二”

这诧异的看着表格上的这种一直被他忽视的新型材料,袁士骐的双眼冒着光,仔细的翻看着他的物理特性表,又查阅的相关资料之后,袁士骐整个人随之都变得激动起来,他像是发现了一个宝藏似的,大声喊叫着。

“我找到了,我找到了老师,我找到了”

第四百三十一章蓝色的天空

民国二十五年7月,这一天天高云淡,这是一个炎炎的夏日,在烈日的暴晒下,北方航空技术研究所的试飞机场内却笼罩着肃穆的气氛,在停机坪上,头戴着草帽的技术人员、地勤人员,正在围着一架银白色的飞机,似乎正在检查着什么,这架银色的没有涂漆的飞机在烈日的灼烤下,映射着耀眼的光彩。

这并不是航空技术研究所研制的第一架飞机,甚至也不是第一次“战斗机”就在一个月前,“试24一”已经进行了试飞,不过尽管其大多数指标都达到了技术要求,但是依然有所不足,也正因如此,“试242”才会引技所上下近千人的关注,因为这决定着航技所制定的“跨越式”研发是“痴人说梦”还是“技术进步”。

在人群中,袁士骐虽说显得有些自信,但自信中却又带着些紧张,相比之下作为总设计的冯桂连却是和组内的中外航空工程师们,在那里谈笑风声聊着天。

“一号机的空重是2864公个重量太大了,翼载那么高,机动性自然不行二号机比它足足轻了753公斤”

机动性,这是一号机最大的不足,在与菲亚特cr。32的模拟空战中,若是不是靠着503公里的最大时速,再加上飞行员采用一击脱离的战术,碰到机动性高,速度相近的对手,绝对会被击落,尽管它比现在大多数战斗机更为优良,但依然无法达标。

“不过他也不是没有优点,它可以携带4枚150公斤”

在他们的讨论声中,试飞员黄泮洋自信地坐进座舱。此刻,他心里既激动又平静,从三年前于美国回国,加入空军的要求被拒绝后,他就成为了北方公司的“雇员”先是“俱乐部”的成员,在俱乐部部接受了德国战术教官的空战培训,虽说他也曾驾驶过幼狐,但在他看来,那种简单的飞机,与战斗机相差甚远,而现在,他终于能够驾驶国产战斗机,但是这个战斗机的性能,能够满足战斗的需要吗

“0号飞机准备完毕,请求引擎启动。”

又一次,他通过机载电台与塔台联络着,机载电台是北方电器公司研制的新型装备,使得飞行员在空中可以与僚机以及基地联络,而不像过去一样,通过手势甚至黑板联系,而且其是通过喉震传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