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310(1 / 2)

加入书签

姓,亲眼目睹了对岸的变化,同样也体会到两地的不同。

三四年的旱灾,当龙王庙和南乐的百姓大都减产的时候,他们眼巴巴的看着对岸的大名百姓欢天喜地的庆祝着丰收,在过去的三年间,他们不断的目睹着对岸那越发富足的日子,隔河相对的,原本同样是土屋草房的乡村盖起了一座座亮堂的砖瓦房,原本和他们一样,看起来营养不良的脸庞上,慢慢的有了血色,变得越发的红润起来,也许是因为油水太多,以至于脸上都泛着油光。

在对岸的变化冲击下,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龙王庙、离开了南乐县,他们选择进入专区作工人,慢慢的这些在乡村工厂的工人在日子改变的同时,可他们目睹着这些村落的变化,目睹着农村的富足,他们的内心中问题越来越多,谋求改变的声音也越来越响。

元旦,这一天,许多小工厂为避免支付加班费,而按法律规定放假,龙王庙市镇口的洋灰筑成的卫河大桥上,不时的有自行车从对岸驶来,骑着自行车的大都是在对岸打工的“工人”,不过今天任谁都能感觉到,这里气氛的不同,这些工人在到达桥头后,便改推着自行车向前走,随后不知是谁打出了一个横幅。

“实施“三七五减租”

“实施地租定额”

在横幅打出来的时候,更多的口号声和质疑声,通过人们的噪子发出。

“为什么我们种着同样的种子,却不能真正的过上好日子”

“为什么我们的子女不能像对面的人一样,去读书”

为什么,无数个为什么从他们的嗓间发出,不单是这些农民有这样,那样的为什么,甚至于就连同士绅,亦有这样,那样的为什么,作为士绅,他们同样困守于土地,或许,相比于邯彰的士绅,他们可以多收一点地租,可以在小麦、棉花良种以及化肥的推广中受益,但是他们却看到,相比于邯彰的士绅,他们的日子不仅没有过好,差距反而拉大了,在邯彰的士绅通过售地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工厂时,他们却只能像过去一样困守着土地,这种差距甚至比农民之间的差距更大,毕竟对于许多农民来说,因为良种和化肥的推广,使得他们已经能够吃饱饭,实际上的差距,无非就是他们的收入相对少了一点,但是对于士绅来看,他们却看到对岸的士绅办起了工厂,建起了洋房,甚至坐上了轿车,可他们呢千百年来,几乎没有多少改变。

“咱们的日子,还不如专区的老农”

“可不是,人家顿顿都能吃上肉了,那日子过的,比咱们还自在”

“上个月,我那三小子办喜气,那个王子先可是让司机开着汽车过来的”

抱怨声在龙王庙孙家大宅的堂厅中回荡着,此时,聚焦在孙家大宅里的都是本地的士绅,他们少则有上百亩地,多则数百亩地,也就只有孙家有近两千亩田地。

“想要富,还是要办厂子啊”

孙万南默默的言道一声,他和李二牌村的李家是姻亲,他亲眼看到过去家底远不如他的李家,这两年是怎么阔绰起来的,当初,对岸降租减息、额定地租的时候,他还在那里庆幸着,庆幸着自己这地方是属南乐,不用被那个什么专员拆腾,可现在呢

“谁都知道办厂子能挣钱,可,可这厂子要咋办就是想办厂子,咋着筹钱,这可都是问题”

感叹着高祥礼又默默的吸起旱烟来,他家里不过只有一百来亩的,却有四个儿子,若是将来分了家,一人也就分个二十来亩田,到时候他们能过上啥日子,想当年高家的一千多亩分来分去的,到他这辈就只剩下百来亩田,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过的,到他这辈还有什么办法。

可他在邯彰打听过,在邯彰,有许多和他一样的人,他们把儿子送进那个乡村建设学校,或者去考其它的什么学校,这样他们将来也就有了生计,又把地卖了,投了工厂的股份,年年做收红利,再怎么着也能分个千把块钱,那也比守着地强上许多,那些钱才是活钱啊,虽说他是东高村的首户,可现在让他拿出一千块钱,也就只能卖上几亩田才能凑出来。

“钱好筹,这两年,乡里人去邯彰打工什么的,手里也存了些钱,把田卖了,钱也就能凑出来了,可问题是,这厂要造啥咋管咋把东西造出来,咋把东西卖出去,咱们一个个的,可都是睁眼瞎啊”

郑三勤在旁边应了一句,他这一句话,到周围的人都沉默了下来,这工厂不是谁想办就办的,他们这些人里,也就是孙万南去过省城,没什么见识的办什么厂子,邯彰的那些人办厂,可不也是靠着产金联派人管理,然后把自家儿子送进商学院里学习经商、做生意,慢慢的再自己管厂子,可那是邯彰的士绅才有的待遇,他们

“若不然,咱们到邯郸去,请他们那个什么服务学校派人过来,在咱们这办那个什么农村合作社,咱们也跟着减租,这此天,外头天天有人喊着这些,咱们就顺应民意,不过呢”

把双眼一眯,孙万南看着屋里的十几人说道。

“他们想和邯彰的人一样过日子,那咱们也得一样他们邯彰人能得到的,咱们也得要他们问咱们要,咱们就去邯郸要”

风波,一场起自龙王庙的风波,在短短十数天中,便席卷了邯彰周围涉及到河北、河南、山东的几十个县,似乎这一切恰好验证了一个道理,追求美好生活是人类的本能和天性。

“不仅仅是本能和天性”

在专员公署内,看着面前的那一堆堆请愿书,管明棠甚至有些眉飞色舞的说道。

“甚至可以说,人类之所以有今天的发展,正是基于这一本能和天性,也正因为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才有了今天人类社会的一切进步”

又一次管明棠看着那些请愿书,其中有激进者希望本地并入专区,有冷静者希望专区派遣乡村服务人员“协助他们进行乡村改造”,这些请愿书是由外地的士绅和普通农民联名签署的。

“而这恰恰证明了一个道理我们的事业取得了成功,而且取得民众的信任”

此时的管明棠整个人都显得有些激进,在说到“成功”、“信任”时,他甚至站起身来,来回的在办公室里走动着,如果说三年前,这里的一切只是一场试验的话,而现在,成千上万份请愿书,却向他证明着一个道理成功了当初他的试验取得了成功,而这一切更意味着,自己的施政策略取得了根本性的成功赢得了民心。

“民心”

第四十七章作何选择

“这就是民心所向”

右手朝着那些请愿书指去,管明棠看着办公室内的众人,然后继续说道。

“这一切,都证明着民心”

民心,这就是赢得民心的象征

在这个过程中,所有人的利益都得到了保障,没有任何人的利益被损害了,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都从邯彰的政策中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而现在,自己同样也获得了回报民心

“这就是民心所向啊”

在进入新的一年之后,在那个“倒计时”越来越紧张的时候,这些请愿书的出现,这场风波的出现,使得管明棠终于看到了一线曙光,一线希望的曙光,拥有了他们的支持,在未来自己还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