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316(1 / 2)

加入书签

良种繁育推广成功之后的又一次变革。

“自此之后,中国再无粮食之忧”

而此时,身为农学院院长的丁颖之所以来到徐闻农作研究所,正是借助这里一年三熟的自然环境,对“千粒穗”品系进行进一步育种,为将来的推广繁育良种,当然,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借助这里复杂而且昂贵的设备,进行进一步的育种试验。

一大清早,又一次,丁颖来到了育种田内,看着那些金灿灿的稻穗,他的脸上带着些许喜色,从“中山1号”育成,再到及其衍生品种“中山白”、“中山红”、“包胎矮”先后育成,以及在国内推广,再到现在“千粒穗”的育种成功,他就坚信相比于“纯种育种”杂交更肯优势。

“勤逸,你知道,我为什么坚持杂交育种”

看着跟在身边的胡治涛,这个助手和他身边的学生不同,他是河南人,毕业于国立中悳央大学农学院,作为北方人,他甚至都没有种过水稻,但是去年大学毕业后他却背着包从南京来到了广州,然后来拜访他,那时“千粒穗”刚刚繁育成功,而徐闻农作研究所邀请其于农作研究所设立育种场,于是胡治涛便成了他的助手,常驻于徐闻。

当初他曾对这个“不喜吃米”的助手很是好奇,好奇他为什么不喜吃米,却研究水稻,而他的回答很简单,研究小麦他比不过鲍文奎,鲍文奎在邯彰以“金大系列良种”为基础选育的小麦良种,目前已经开始在山西、河南、山东、安徽等地推广,而水稻纯种育种,在苏浙亦有数十位专家学者从事这一类研究,且收获颇丰,唯有杂交水稻是新兴育种,且是中国人开创的育种体系,所以,他才选择了这里,而更为重要的一点,现在北方的农业成功证明了杂交的优势,而相比于北方,食米的南方人口更多,对于良种的需求更为迫切。

对于他的功利心,丁颖并不排斥,甚至在他看来,这种功利心反倒能促成他在这个事业中取得更多的成绩。

““中山一号”是世界上第一个具有野生稻血缘的品种,他综合了栽培稻与野生稻的优良特点,产量量、长势旺盛,对寒害、热害以及不良土壤的抵抗力强,相比于纯种稻,抗恶劣环境、耐病害的优势,就是最基本的增产优势,而且其相较于普通稻种增产30,较之纯种育种稻虽未增加,但在相同的恶劣环境下,纯种育种稻会减产20ˉ30,甚至更高,而中山一号品系,减少低于10,

在稻田间,胡治涛站起身体回答着丁颖的话,

“对,也就是从“中山一号”开始,我意识到野生稻可以用于改良栽培稻,只要克服其不良特性,就可以获得一些新的优良品系,不过”

“不过也有一些不足”

指着面前的“千粒穗”,胡治涛笑说道。

“它米粒的光洁与透明度更高,而且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更高,但是其米饭的口喊有些粗糙,与一般由赤米育成的品种相近,原因可能由于旺盛的生长习性和植株仍保留有一些野生稻的特性所致”

虽说胡治涛并不喜欢吃米,但他还是特意品尝过“中山一号”系列品系稻米与普通纯种稻的口感,两者的确存在差距,而在“千粒穗”上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而他一直试图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在解决了“千粒穗”的育种问题后,我们就要想办法解决这个口感问题,如果口感问题不解决,杂交谷子就卖不上价钱,而杂交谷子卖不上价钱,增产自然也就成了镜花水月一般。”

在说出这句话果,丁颖看了一下手表,时针指向7点,这时候正是农作研究所食堂吃早餐的时候,于是便对胡治涛说道。

“走,勤逸,我们去食堂吧”

而在两人沿着田垄走着的时候,胡治涛犹豫片刻后,对身边的教授说道。

“丁院长,我想最近去一趟海南”

去一趟海南,这是胡治涛今天找院长的用意,他希望自己的尝试能够得到院长的支持。尽管他的举动已经得到了研空所的同意。

“去海南”

诧异的看着身边的年青人,丁颖有些不太明白他的用意,现在虽说在海南同样开设了种植园,但是他完全没有必要去那里,相比之下,还是这里更适应从事研究。

“丁院长,您是在广州东郊的犀牛尾沼泽发现的普通野生稻,然后繁育成功了“中山一号”,而“千粒穗”用的则是印度普通野生稻,在中山大学的试验室和这里的试验室里,有上百种野生稻,而且现在杂交试验依然在进行着,我希望”

看一眼身边的丁院长,胡治涛说道。

“我希望能进一步充实这里的野生稻资源种类,为将来的杂交作准备,我听种植园的人说,海南的野生稻资源非常丰富,所以”

“所以,你想去海南看看”

盯视着身边的胡治涛,丁颖知道他说的是事实,相比于被广泛开发的广东省,海南还是一片未被开发的处女地,那里野生稻资源自然极为丰富,他先是点点头,随后又提醒道。

“可你要知道,海南地方不靖,山中藏有土匪、亦藏有乱匪,而野生稻分布于山间湖畔以及沼泽之中,若是”

“丁院长,我知道,这可能担负的风险。”

对于其中的风险,胡治涛自然非常清楚,可他更为看重的却是野生稻的资源种类。

“我一直在想,杂交水稻做成的米饭的口感有些粗糙,而他粗糙的原因是因其保留了野生稻的特性,但在河南老家的时候,山上有一些野果树,也有些野苹果,可它的口感吃着要好过家里种着的苹果树,我就想野生稻的种类有那么多,总有几种口感好的,如果能找到这样的野生稻,那杂交稻的口感也就有可能得到改善”

胡治涛的想法,让丁颖认真的打量着这个年青人,他没想到这个年青人竟然会想到这么一个“别出心裁”的办法,寻找“口感佳”的野生稻进而籍此改良杂交稻的口感,这倒是一个极为新奇的主意,但的确也颇具可行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