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403(1 / 2)

加入书签

换,亲日的里宾特洛甫上台,未来几个月内,中德两国关系,可能发生根本性变化,因此”

作为先生的秘书长,李直民一边分析着中德两国目前的状况,一边在心底权衡着先生的建议。

“因此,即便是现在与德国进行合作,都很难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再者,先生,我们与德国合作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维持中德两国间的关系,还是为了获得德国的技术”

“技术交换”

一步步向办公桌走去,此时管明棠每走一步,脚都陷入厚厚的地毯中。

“目前,北方公司在一些技术领域已经领先与德国,比如我们的柴油机技术、发电机技术、电池技术,嗯,当然还有其它的一些领域”

在民用技术以及军民两用技术领域,经过多年的技术吸收,现在北方公司确实领先于德国,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公司没有技术软肋,否则也不会用石化技术从德国交换装甲钢、高射炮等技术,甚至于正是来自德国的技术,使得公司解决了制约战车制造的技术问题。

“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我们能够互取所长,通过技术交换,即增强了德国的力量,同时,又能解决我们的一些问题,”

增强德国的力量先生的话让李直民心底犹豫着,现在为了应对苏联的威胁,先生把希望寄托在德国身上,寄托于未来的德苏战争之中,两国之间爆发战争的概率有多少

“先生,我并不认为,德国人他们会真正迫切需要我们的技术”

“哦为什么”

“我们的一些技术的确领先于德国,但是相应的,许多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在于最终的整合,而就目前来看,在解决了装甲钢与高射炮的技术问题后,我们对德国的军事技术需求并不高,同样的,德国自身的技术亦能满足其需求,从德国对他国的渴求来看,他们所渴求的是资源,而非技术,毕竟,对于自身的技术,德国是极为自信的,他们与日本不同,德国是传统的工业技术强国,而非后进的工业国家。”

“资源”

稍微沉默了一会儿,管明棠叹了口气然后继续说道。

“问题就在这个地方,如果德国会在意中国的资源,那么他们就不会倾向于日本,而相应的对于中国德国是资源上与商业上的需求,而对于日本,却是国家战略上的需求”

因此,中国就成为了可以牺牲的角色,尽管明知道德国人早就作出了他们的决定,但是,中国需要德国在未来的战争中,进一步重创苏联,让苏联在二战中付出更为惨重的代价,甚至,如果有可能的话,苏联也许真的需要一个解放者

第一百八十八章中原之油

中原的春季自古多风,时进二月,此时濮阳大地漫天枯草和寒彻肌骨的白毛风,刚刚返青的小麦苗,犹如稀疏、矮小的茅草一般在锐利的寒风里,在积雪间冒头颤抖摇曳着。

在过去的几天间,一辆辆卡车驶入这片土地,此时,原本满是积雪的大地,经过数天的人踩车轧,尽管正值寒冬,但已经是一片泥泞,一辆辆卡车在泥泞雪泽中行驶着,将各种设备机械运往各个站点。

从一个月前,上千名钻井工人乘火车驶离开了玉门,对于许多当地的钻井工人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踏上中原大地,而随他们前行的是三部美制加利福尼亚式钻机以及北方机械公司制造的六部zj30型电动钻机,这些石油钻井设备是此时中国最先进的石油钻井设备,而他们之所以来到濮阳大地,则是为了开发这里的油田。

几乎是在这些钻工们一下火车,他们就开始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顶着早春的凛冽寒风,在公司选定的位置安装井架,建起了一个个集装箱房,同时修筑简易道路,数台小型挖掘机开挖泥浆池,做开钻前的准备。随后,钻井设备陆续到达井场。

1月25日是濮参一井开钻的日子。钻机吼叫着带动钻杆向地层深处冲刺,在钻机的轰鸣声中,附近的几名军人甚至还特意看了一下,在过去的几个月中,这一带被军队征用了,附近的村民亦被迁出,现在濮参一井以及附近的几个同时开钻的油井一样,都位于军管区之内。

“师父,给你茶”

在钻机开动的时候,浑身雪泥的王进喜将一杯热茶递给了师父,同时,他的眼睛盯上了钻台上那正旋转着着的钻杆

“十斤娃,是不是心急了”

瞧着王进喜的样子,便明白自己的这个徒弟一定是动了想出师的念头。

“师父,刘小三,去了三号井”

王进喜口中的刘小三是孙师傅的徒弟,比他进油田还晚,现在人家都出师了。

“换杆什么的,不出半年,就出师了,可”

拍着面前的钻机控制杆,看着徒弟说道。

“你师父是开钻机的懂我的意思了吗”

对于这个徒弟,可以说极为喜欢,他勤快、能吃苦,各种杂活抢着干。

“好了,这台上现在没你的事,去看看书,多识两个字,准没错”

在十斤娃离开井台后,的眼睛盯着钻台,在地质员的建议下,钻井队一开使用刮刀钻头,钻井的速度非常快,远不是在玉门时所能相比,不过只是两三个小时,就钻进去了六个杆子。

“照这速度,估计不出三天,就能打进去”

在接下的两天中,这第一支钻头就连续钻进3天,设计2980多米的井深一次性就打了1200多米。初战告捷,鼓舞了整个钻井队的士气,钻井速度也不断加快,27日,在井深就达到了2607米,钻台上的工人就注意到泥浆里不断有油砂和油花涌现。

“马上就进油气层了,操作悠着点,注意观察泥浆情况”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