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00(1 / 2)
除去享有由绥靖公署发放的乡村教师津贴之外,根据教育法案前往乡村服务五年的教师,在报考大学时,可以享受加分待遇,如果其决定定居所执教的乡村,除可获得安家费一一政府提供住房、免费疗养院休假等诸多¨特权”外,还将会成为¨留乡绅士”的荣誉称号,从而成为乡村最体面的¨上等人”。
罚与赏,两权相害取其轻
这种制度早已邯彰专区实施多年,而现在,同样的条令亦与山东、河北、察哈尔实施,没有人会去怀疑绥靖公署只是说说,在过去的多年间,通过报纸、杂志,他们知道邯彰的官员最为不齿的恰是以得免费师范教育为目的,却无意致身教育的¨师范生”,一但上了法庭,往往会勒以最高刑罚。
想到明天一早,当在小房间里一觉醒来,自己就要成为辛集庄国民私塾的一名综合教员,赵益民的脑海中又一次浮现出了他所熟悉的乡村一一清晨时鸡鸣,大车走过的辚辚声,听懒洋洋的犬吠一一所有那些声音,都是在城市中,尤其是学校里很难到的。
但,在接下来的五年中,乡村将是会他的归宿,但天知道,对于赵益民而言,当初就读师范,不过只是因为师范为他提供了免费的中学教育,仅此而已,但是现在以后的五年他必须要呆在乡村里。
真是
曾经城市里的一切都过去了。繁华的城市、热闹的街道,还有那充满希望的生活一一一切一切,都过去了。
从现在升始,他不过是一个乡村的老师
列车马上就要靠站,一到站台上,赵益民就会看见站台上一个青年人,手中举着一个牌子,牌子用毛笔书写着有力的而端正的楷书¨赵益民”,也许,这个青年是辛集庄合作社的一名社员,当两个人碰头之后,他赵益民,就从一个师范生,正式成为辛集庄国民私熟的¨综合老师”了。
回到自己的铺位前,从卧铺上拿了手提箱,赵益民告别过同车的人,就向车门走去。
¨您一定是赵先生吧”
放下手中的牌子,辛明礼热情的招呼着面前穿着黑色校服的,年龄比自己还小上三四岁的年青人。
¨俺们盼星星,盼月亮的,可把您盼过来了,你不知道”
从赵益民的手中接过他的手提箱,照老习惯抬起箱子往肩上一搁一一他从前当过搬运工人,
¨去年各镇才办了高小,只有中心村办了国民小学,这不,熟里的王先生,这两个月一直在城市接受什么培训,好了,您这一来,俺们村是俺们社,也就真正有自己的学堂了”
辛明礼一边走,一边说着,他口中所说的那些,赵益民在学校时,就曾听说过,去年三省光复后,公署制定的教育计划首先是于县、乡、中心村兴建扩建一批中学、高等小学以及初等小学,而今年的三省教育目标则是一一一社一学,没有私熟的,兴建国民初小,已有私塾的则对私塾加以改造。
¨辛社长,从这里到村子里,有多远啊”
这辛集庄离文明有多远
¨不远,不远,坐六个钟头的洋汽车到梁镇上,到时候天就晚上,咱们在镇上睡一觉,明个我再坐几个钟头的马车就到了”
十一个钟头
辛明礼的回答,让赵益民的心间一寒,此时他的脑海中立即涌现出了四个字一一¨西伯利亚”,是的,或许,只有像西伯利亚那般偏远的地方,才能与其相比于了、
¨赵先生,你看,过去这山基本上就是荒山,这不,从去年升始,合作社里头升始在山上种苹果、还有牧草,这牧场里养着黑白花的洋奶牛,嗯,还有绵羊,那都是变钱的东西,这公署管长官,就是生意人,随便点点,像俺们这穷了几百年山沟里,老百姓的日子就显出了盼头来”
赶着马车,辛明礼指着山坡上的牛羊,那张黝黑的脸膛上尽是灿烂的笑容,提着¨管主任”更显得崇敬非常。
同样作为农家子弟,赵益民知道不过只是短短一年,三省六千万农民的心,便被公署收走了,而原因非常简单一一每一个人都看到了未来的希望,即便是在这穷惯了的山村亦是如此,而他们之所以能够看到未来,正是因为生活的改变,这种改变是悄悄的,但却又是能够让人们看到的。
¨你看,那是俺家的苹果林,明年就挂果了,到时候那十几亩苹果林,一年能挣几十块钱哩,哪,还有那边,那边还正看牛的是俺媳妇”
一路上辛明礼不住声地说着,他们村以后会如何如何好,而面对这一切,赵益民却不知说些什么,对于不过岁的他来说,他之所以读书,就是为了离升农村,而现在,他不仅又回到了农村,甚至来到了更偏远的山村,这如何能让他适应下来呢
但面对合作社社长的热情,他只是时不时插进来问上一句半句。
¨这奶牛的牛奶好卖吧”
奶牛饲养业,这是现在正在推广的一个行业,由政府提供的免费午餐,使得学校里的学生需要大量的牛奶,因此市场的需求一直很旺盛。
¨牧草长的怎么样啦”
¨苹果种剪枝了吗”
在诸如此的问题中,一个显得有些破落的山村出现在他的视线之中,这山村显然和其它的山村并没有什么两样,甚至还更破落一些。但在那个山村的边缘却有一座掩于绿色中的两层木质小楼,木质的小楼与破落的山村相比,形成的了鲜明的对比。
¨赵先生,您看,那就是我们社里的私塾,您就住在那”
虽说村子现在还没什么太大的变化,但手指着学校时,辛明礼的脸上尽是骄傲之色,在山东的村落里,最好的建筑一定是学校,只不过,辛集庄私塾更好。
¨赵先生,您看,虽说这学校是由政府投资的,但有一半的材料,却是庄子里的百姓,你一点,我一点捐的,就连学校都是庄子里的丁口盖子,没要一分钱的工钱,俺这的图书室,足足有本书”
那种得意是难以言表的,在马车停在这校门口的时候,看着石基木墙的两层小楼,赵益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眼前所看到的,他看到的是一所即便在城市中,也难得一见的¨现代学堂”,但是这座现代学堂,却是建于这个破落的小山村之中。
¨赵先生,前年,我到邯彰乡建学校学习的时候,到一个同学家过了一个暑假,当时,俺印象最深的就是那里的学堂,当时就寻思着,若是有一天,俺一定要在老家办一所更好的学校,像俺这样的山沟里头,即便是再从地里头刨食吃,也刨不出多少金子来,可娃娃们的书若是读好了,人出息了,就能走出去,见见更多的世面,不像俺,这辈子都呆了这山里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