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523(1 / 2)
兵免于被冻死。
在第二天,太阳升起来之后,行军又一次开始了,在人群中,还有一位穿着大衣的将军,将军也是垂着头,和普通的战俘没有任何区别,只不过他偶尔的会把视线朝着周围看去,他注意到,周围似乎没有多少看守,准确的来说,中国人根本就没有派出多少士兵押运他们,只要愿意,随时都有逃离的机会。
“形势十分严重,一个人肯定走不出去的”
在将军的旁边,一名军官轻声说道,确实是这样的,在荒无人烟的大草原上,对于这些没有食物的战俘来说,离开这条公路,失去了公路两侧那些中国人留给他们的补给,那么其结果几乎等同于死亡。
“一个人肯定不行,没有食物、没有地图”
没有人比将军更清楚这一点,他默默的点了点头,心知已经无法再离开这里的他抬着有些沉重的脚步,随着这支庞大的战俘队伍,沿着公路,朝着南方走动着
突围了
投降了
接连的消息在过去的几个小时中,不断的从前线传来,在得知苏蒙军调动几乎全部的力量,进行最后的突围之后,管明棠像是长松了一口气似的,整个人顿时放松了许多。
“但愿,他能逃出去吧”
在过去的几天中,根据管明棠的命令,包围部队适当的加大了防御间隙,而其目的则是为了让第一集团军群的一部分人逃脱包围圈,至于他们逃脱包围圈后,会遭遇什么,那就不再是他所考虑的了,也许,其中的一些人会被视为英雄,但更多的人,必然将遭受内务部的调查与审判。
而这正是管明棠希望朱可夫以及其它将领能够逃出去的原因所在,最坚固的堡垒都是从内部攻克的,斯大林为了维持自己的声誉,很有可能会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第一集团军群的军事将领们,如果他们能够全军覆没的话,苏俄官方会在官方新闻中赞扬他们在战斗中表现出来“爱国热情”以及“勇气”,但如果有人成功的返回后方,那么等待他们的会是什么呢
按照现在苏俄国内的再次掀起的“大清洗”,那些成功的逃出包围圈的将军们,或许没有死在中队的枪口下,但却极有可能死在苏俄内务部的枪口下,而这正是管明棠所需要的
“耿光,是不是可以向中央报捷了”
在沉默良久之后,抬起头看着坐在面前的杨杰,管明棠的脸上露出一丝笑容,是时候向中央报捷了。
“完成对苏俄第一集团军群的歼灭性打击,俘虏2。75万人,击毙5。82万”
念叨着这个数字,尽管心知击毙的数字中大多数是被大自然的“击毙”的,但管明棠这会并不介意朝自己的头上戴顶高帽子,让全中国一同分享这场胜利带来的喜悦。
或许,一些亲苏的新闻记者可以指责自己是“与日本帝国主义者同流合污的反动军阀”,但是,对于国民而言,这却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胜利。
“这场胜利,对于国民而言,恐怕是一个再好不过的新年礼物”
“主任”
看着面带喜色的主任,杨杰的神情却显得有些凝重,这场胜利来的并不突然,结果早就在意料之中,从包围圈形成的时候,这个结果几乎就是必然的,冻死他们、饿死他们,最终,饥饿与寒冷会击败他们。
但是现在,杨杰所关心的却不是如何报捷,如何让国民分享胜利的喜悦,去享受这份新年礼物,现在,还有另一件更为重要的事情。
在说话的时候,杨杰将厚厚的一叠书推到了管明棠的面前,那封面上赫然写道苏军战斗力分析达里冈爱战役总结,战役刚刚结束,总结就已经做出了,这速度
“苏军内情”
看着手中的这几分书,管明棠的脸上露出一丝笑容,这是根据他的指示,由参谋部根据前线部队的报告以及对苏军战俘的审问作出总结以及情报分析,不过这些都是假的
准确的来说,是半真半假,在所有的资料中,都进一步“削弱”了苏蒙军的力量,而之所以“削弱”苏军战斗力的原因非常简单,是为了把这些情报送到需要它们的人手中一一日本人的手中。
“全世界,除去芬兰之外,只有我们和苏军交过手,所以,我们的资料无疑是第一手的,现在中央希望我们将所有的有关苏军的情报上报,如果我猜的没错的话,这些资料最终会将会进入德国顾问团那里,毕竟德国人也希望了解苏军,同时,也将有可能流到日本人手中,这样的话”看着主任,杨杰不无担心的说道。“日本人或者德国人做出误判没有任何问题,对我们没有什么影响,我担心的中央会不会做出误判,毕竟”
倘若中央因为这些情报在将来对苏俄的实力作出误判,并导致一系列的外交或者决策上的失误,那他们的罪过可就大了。
“中央暂时是不会做出误判的”
摇着头,了解历史走向的管明棠清楚的知道,对于蒋介石而言,他一直坚持着一点“日本是第一敌人,亦是唯一的敌人”,至少在解决日本之前,他是绝不可能有节外生枝的,就像这次,苏联稍一表露出希望通过谈判解决问题的意愿时,他立即第一时间电报自己,要求抓住时机,尽快解决对苏冲突的问题,
“我们需要的是日本作出误判”
最好,连同德国都一同作出误判,但是话再说回来,难道,真的只是误判吗
“另外,看看能不能通过一些渠道,把内行本泄露出去,毕竟,以日本人的谨慎,他们肯定不会相信咱们会如实上报中央的”
第三百七十一章委员长的心思
还都南京
进入民二十八年岁末,还都南京这个声音越发的响亮,经过一年多紧张的建设,南京市重建中规划的一座座官厅建筑以及一系列的公务员公寓的先后完工,意味着还都南京的时机已经成熟,而对于国民政府而言,还都南京更多的却是政治上的需要毕竟在政治层面上,南京依然是中国的首都,而武汉不过只是临时的政治首都罢了。
随着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发表的告别四川父老书,在高度赞扬四川人民的同时,重庆完成了战时首都的使命完成了,同样也意味着“还都南京”已经正式进入政府的工作范围。不是一月,就是二月应该会在清明之前,当武汉各界流传着“还都时间”时,在洛伽山上的蒋公馆内,此时却是一派欢喜之色,参加聚会的各国的使节、驻华军官们,纷纷向蒋介石这位委员长表示祝贺,祝贺“他的军队”在北方取得了一场大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