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583(1 / 2)

加入书签

黑脸为之一红。

“振国哥”

李芳珍回过头来,眼睛里闪着一丝神采。

“那个那个,这么晚了,怎么还在这里忙活着,咦这不是考试的科目啊。”

虽说平时方振国仗着脸皮厚,说话什么的从没脸红过,可这会说起话来却磕磕巴巴地,他看了下李芳珍拿着的图纸,不是晋级考试常见的科目,而是普通的零件加工图纸。

“哦,这,我觉得这个加工序还有改进的余地,应该还能缩短加工时间,所以,就想着趁下班的时候试试”

面对平素极照顾自己的老乡,李芳珍并没有隐瞒他,而她的回答却让方振国的黑脸再次一红,他没有想到这个小老乡竟然这样认真,改进加工工序,就是像他这样,从技工学校毕业三四年的人也从没朝这方面想过。

“方大哥,您经验多,要不您也帮我看看”

李芳珍满怀期待的看着方振国,他是厂子里的四级技工,经验技术都比她好,肯定能给她一些建议。

“啊这哦,好,我,我看看”

磕磕巴巴地应着声,方振国接过了图纸,听着李芳珍介绍着她的想法,眼前只觉一亮,虽说他平时没朝这方面想过,但是按照她的想法来,肯定能节省差不多半个工时。

“我看成,要不,咱们就照着你的想法试试”

机器再一次开动了,在铣床的轰鸣声与车间中回荡时,一个零件慢慢的在铣床上成型了,在一旁关注着的方振国看着加工零件时,神情极为认真的李芳珍,心底只觉得的一阵惭愧,单是她的这个认真劲,就不是他所能相比的,对于他来说,似乎是从去年,取得四级技工的资格,薪水升到85元之后,他似乎就没有什么奔头了,因为他知道,再朝上每升一级,付出的何止是汗水与精力,一个月上百元的收入,足够他在新区过上很好的生活,完全没有必要再较真。可现在,眼前的这个女子,却让他觉得有些脸红。

“方大哥,您看”

完成一个零件的加工后,李芳珍将零件取下来,递到方振国的手中,方振国看着在灯光下泛着金属光泽的零件,然后便用量具测量着它的尺寸,几经检验之后,他才默默的点头说道。

“完全合格”

声音落下时,方振国看着李芳珍说道。

“芳珍,单就是这个零件,就能让公司奖励给你一套房子”

“啊”

方大哥的话让李芳珍一愣,她可从来没想过。

“我,我只是想多做几个零件,多挣点钱,等回头,把家里人都接过来公司真正的会奖励一套房子”

“嗯,只会多,不会少,”

了解公司的方振国看着惊诧不已的李芳珍接着说道。

“一个零件节约半个工时,像这样的零件,全厂一年要用多少个公司一年单是工时费就能省下几万块,到时候一套房子,肯定少不了你的,没准,还有奖金什么的”

这会,方振国反倒是羡慕起面前的这个女子,同样的一个零件,这几年从他的手中过去那么多,可他从来没多想过,就像台机器似的,只要每天多加工一两个零件,挣点额外的奖金,对他来说也就知足了,可现在看着手中的零件,再看着面前的这个女子,他似乎明白了自己和她相比少了什么。

“芳珍,谢谢你”

第一十二章忧心如焚

一进厂子大门,是个挺大的圆形花圃,两条柏油小路,从花圃左右两旁绕了过去。像两条筋骨挺好的胳膊,搂着个大笸箩。路边是这两年刚刚长出大树冠的法国梧桐树。冬时的树枝这会已经长满了抽嫩的叶芽,而去年剪枝时留下的树瘤,活像人的眼睛,木格登登地瞪着来来往往、进进出出的人们,也那么瞪着李瑞峰。法国梧桐树下,是修剪得一般高低的小松墙。

在花圃后面则是北方福田公司的办公楼,办公楼后面是一个挨一个的车间。右边,几乎看不到边儿的广场上,一辆辆崭新的、准备出厂的汽车,排列得整整齐齐,这些涂成墨绿色的战车,像列队的新战士,穿着刚发的新军装,背着乌光锃亮的步枪,很有一些排山倒海的气势。

尽管北方福田公司最初的设计初衷是为了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但事实上,从两年前建成投产的那天起,战车便在生产中占去了很大的比重,即便是制造出的拖拉机,也鲜少用于农业用途,而是作为重型拖车或推土机用于建设工地,或者作为牵引车,用于军事用途,总之,相比于农业的现代化,这座规模排在世界第三大型拖拉机厂,从建设的第一天起,就是以满足军事需求为已任。

“建造鲁日河畔的福特工厂花了十二年多的时间。当我接管这个工程时,一部分工程业已竣工。我在这里工作了五年,现在我要离开了,可是它的施工尚未结束。虽说如此,但我却不得不承认,这座拖拉机厂比我所参加的任何一项工程都完成得快。“

尽管明知道,这并不是一座单纯的拖拉机厂,但是斯瓦吉安,还是忍不住为其赞叹着,他从未曾想到,这座工厂可以如此之快的完工,尽管他的建设依然在继续着。而这或入土是因为这座工厂不依赖别的工厂提供零配件。工厂是自给自足的,工厂的一切直到原材料的最简单的加工,几乎都需要自行解决。

”这非常简单,利昂,这是因为整个工程的全部经遇都是由公司负担的,而为了不使资金积压的时间过长,整个工程要尽快完成。”

总工程师的称赞,让李瑞锋也不得不承认,相比于其它国家,这座工厂的建设速度可以说是惊人的。而唯一的遗憾恐怕就是这座拖拉机厂的主要设备中没有我们自己发明的。与其它的工厂一样,实际上一切都是从美国或德国进口或仿造的,不过,他相信,也许几年后,中国就能自己设计工厂,将生产出工厂所需要的全部设备

“其实我觉得,”

看着走在身边的朋友,斯瓦吉安这位来自美国的总工程师说道。

“与其说是公司需要不让资金积压的时间过长,倒不如说是战争需要这座工厂吧”

从一开始,斯瓦吉安便意识到这并不是一座单纯的拖拉机厂,或许他们能够瞒住外人,但是却瞒不住工程师。

“在这里拖拉机的生产,就目前而言起码是为今后的坦克生产服务,从一开始是,现在仍然也是,现在这座工厂已开始每天生产八至十辆坦克,坦克生产优先于拖拉机生产。而且,现在正在进行的建筑,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同样也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坦克的产量,也许,到明年,等到扩建工程完成之后,这里每天就可以生产上百辆坦克”

一天生产上百辆坦克

军队需要那么多坦克吗

作为一名工程师,李瑞锋并不知道,对于他来说,他所需要关心的却是工程的进展情况,现在在工厂的规划建设上,中国工程师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对于五年前毕业于北方高等专科的李瑞峰来说,作为副总工程师,这个工程也许就是一张考卷,他的未来将由这个工程来决定。

进入办公室,在椅子上坐下来,从烟盒中掏出一根香烟,李瑞锋悠悠地吸着,一面端详着图纸,然后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这是标准厂房,十八米跨是标准跨距,平面图上标没标这个尺寸”

李瑞峰不动声色的问道,现在,作为副总工程师,整个扩建工程的基建任务,都需要他来负责,但是今天,他不过只是看了一下进度表,便找到了落后于进度表的地方。

“有。”

对于刚刚毕业一年的董大山来说,平常他最怕的就是副总工的发问,他的问题像层层剥笋,最后非把你藏着掖着的东西剥出来不可。

“厂房的长度九百米,图纸上有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