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642(1 / 2)

加入书签

的用手扒,使救护艇始终紧靠着军舰的船帮。

不一会儿功夫,那些洁白光亮的救护艇就被弄得满身油渍、龌龊不堪。救护艇来来往往,穿梭不停。炸弹在海上时而激起高高的水柱和层层的浪涛,救护艇不时地剧烈颠簸摇摆。然而,这些救护艇依然穿梭往来,在港口污浊腐臭的水面上留下道道航迹。

此时整个港口上,浓烟翻滚着,剧烈的爆炸更是声响震天。这时,“内华达号”战列舰顺利地从一排战列舰紧后面的泊位上开出来了。当“内华达号”从一艘艘起火和下沉的战列舰面前驶过时,站在倒扣在水里的“俄克拉何马号”船壳上的人都情不自禁地振臂欢呼起来。

“好样的”

几乎所有人都在为“内华达号”欢呼着,太平洋舰队依然在战斗着,至少他还有一艘战列舰而此时,太平洋舰队司令金梅尔上将,几乎是在司令部大楼里眼睁睁的看着他的战列舰队被摧毁,被彻底的摧毁了,一个清晨,太平洋舰队便不复存在了

第九十八章华盛顿的呆滞

月22日,星期日。

中午时分的华盛顿,依如过去的每一个周末一般,热闹而又又不失宁静,在宾夕法尼亚大道的白宫,卫兵们依如过去一样,站立在那里。

而此时罗斯福和霍普金斯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总统的办公桌上共进午餐。饭后,两人一边吃着甜点,一边谈着与战争有关的话题

¨斯大林需要我们的援助,如果没有更多的坦克、飞机,也许,到明年春天的时候,他很有可能撤到西伯利亚”

放下手中的甜点,刚刚从苏俄战时首都古比雪夫返回美国的霍普金斯向罗斯福说道。

¨现在,俄国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危险之中,如果没有我们的帮助,斯大林不可能将战争进行下去,甚至于,他们还需要粮食,今天俄罗斯中部许多地方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自然灾害,一种小麦疾病感染了半个俄罗斯,斯大林的军队,现在甚至没有粮食,他们不得不用黄金从中国人那里进口食物。”

¨在莫斯科沦陷之后,国会,几乎所有人”

在提及¨所有人”时,罗斯福刻意强调道。

¨都不赞同援助俄国,在他们看来,即便是我们提供再多的援助,也无法阻止斯大林与希特勒媾和,而除去投降之外,他们似乎没有更多的选择了”

罗斯福的语气显得有些无奈,援助英国已经让他遭受了太多的指责,但至少还有许多人表示理解,但俄国却不同,在许多美国人看来,希特勒是魔鬼,斯大林无疑就是撒旦,两者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对于美国而言,两者都是敌人。

¨可是,如果俄国人坚持不下来的话,那么,德国就能够从俄国抽升身,重新转向英国,到那时,英国很难在德国的进攻中坚持下来,即便是有我们的援助,除非我们向德国宣战”

¨但就现在来说,这却是不可能的”

¨霍普金斯,你在回国的时候,曾去过南京,我想知道,在莫斯科沦陷后,中国的蒋介石在态度上有什么变化吗”

国际局势的变幻,使得罗斯福意识到,现在中国的作用正在一天天的显现着,甚至可以说,中国加入战争,极有可能改变战争的进程,无论是对于德意日亦或是英美等国。

¨在莫斯科沦陷后,尽管蒋介石和南京的许多官员都意识到了危险,但在另一方面,他们并不愿意为西洋人的利益作出牺牲,甚至在南京,有一部分官员认为一一在抗战,也就是他们和日本人的冲突期间,他们没有得到任何西洋人的援助,现在西洋世界陷入战争的时候,他们亦没有义务帮助他们甚至于,可以相信的一点是,假如日本进攻东南亚的话,中国人极有可能在日本人动手的同时,解除香港英军的武装”

霍普金斯的回答让罗斯福的眉头微微一锁,沉默片刻后,他才升口说道。

¨那么北平方面呢”

即便是在美国,罗斯福和许多华盛顿的政客都明白,在中国统一的表面下,还隐藏着其它的可能,比如华北的地方军阀。

¨北平反日的立场最近正在缓和,但是我认为他和蒋介石一样,对日本都持以根本性的敌对立场,可是通过同管明棠的接触,他更倾向于同美国结盟,在谈话中,他曾就美国拒绝为其建造航空母舰而加以抱怨”

霍普金斯提到航空母舰是华北当局为第三舰队向美国船商提出的订单,要求美国船商为其建造两艘航空母舰,并协助他们建造两艘,不过这一提议却海军以安全的名义加以被否决。

¨在抱怨时,他曾说到,总有一天,美国会后悔这一决定,因为到那个时候,美国才会明白,对于美国而言,谁才是真正的朋友和盟友”

¨那个时候”

¨他是指美国和日本升战的时候他认为美国一定会同日本升战,在这一点上,中国和美国拥有共同的利益。他认为,他的舰队以及陆军,可以在战争期间同美队”

就在这时,电话机叮呤呤地响了起来,看到响起的电话是专线电话,罗斯福便请霍普金斯去接电话,

¨是诺克斯总统先生,他找您有急事”

¨诺克斯有什么”

接过战争部诺克斯部长的电话,不待罗斯福问完,只听到诺克斯在在电话里说道。

¨总统先生,我无意间收听到檀香山美军司令部的无线电广播,通知我们所有的台站,现在日军的空袭正在继续中,并且说¨这不是演习””

¨什么这怎么可能”

一瞬间,罗斯福整个人都被这个消息惊呆了,以至于在他放下电话的时候,他仍然喃语道。

¨这怎么可能呢”

¨总统先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