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687(1 / 2)

加入书签

只驻扎了一个大队的部队和一个团的满洲军,他们显然不可能阻挡的支那军的进攻。

“忠勇的士兵们,现在,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阻挡支那军的进攻,帝国在满洲国的事业需要我们英勇的战斗”

在森本于遭受轰炸的要塞中作着动员的时候,远在千里的长春关东军司令部内,此时同样是一片慌乱,参谋军官们来回奔走着,他们不断的将各个战线发来的消息递入作战室内,在作战室内诺大的“满中边境地区”沙盘上,已经标明了中国、军队的多条进攻路线。

“我们认为,华北军进攻的主要方向在大青山,一但华北军越过大青山,其精锐装甲机械化部队即可于平坦的大草原上向长春进攻,我认为现在当务之急是把战车第十、第十一师团调往松原、白城一线,以同华北军机械化部队展开战车决战”

关东军参谋长笠原幸雄看着梅津司令官,大声表明着他的建议,两个月前在他就任关东军参谋长后,就立即对“满中边境地区”进行了参谋考察,在他看来过去的几年间,尽管在石原的领导下,关东军以及满洲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对中备战工作却没有任何进展,至于所谓的“边境要塞”更是存在着大量漏洞,而最大的漏洞就在大青山一带。

关东军虽然在大青山筑有要塞,但那里却极易被装甲机械化部队突破,而最为致命的是石原没有部署反制部队,而石原的理由非常简单中国人没有铁路运送后勤物资,但在笠原幸雄眼中,这恰恰就是中国人选择那里作为突破点的原因。

“支那军对葫芦岛一线的进攻,不过只是诱兵之计,他们真正的主力正在进攻大青山要塞,一但他们攻克要塞,那么源源不断的支那军就会从草原涌向长春,整个满洲国将被从中央切为两断阁下”

向司令官轻轻一鞠躬,笠原幸雄的双眼逼视着司令官。

“可是,现在还没有情报显示大青山要塞遭到进攻”

“阁下,奉南只需要一个第九战车师团就足够了”

面对参谋长的坚持,联想到在他的参谋旅行结束后,其在参谋会议上的分析,梅津只能点点头说道。

“好吧,把第十战车师团调往白城,第十一战车师团调往松原,但是”

第1053章d日上

通红的太阳缓缓的没入西的天际,将的天空染成通红,在烟台平静的海面,上百艘柴油动力的商船纷纷发动引擎,站在船舷边边轮流呼喊新鲜空气的士兵们或激动或淡然的望着聚集在海面上船舶。

当搭载着陆战二师以及边防军第六集团军的124艘登陆舰和78艘从4000吨至万吨不等的商船在3月10日下午离开龙口以及烟台等环渤海湾的多座大小港口时,在渤海湾庙岛列岛上,过去覆盖着伪装的车辆驶至发射台,在伪装网下,一枚枚灰色的“捕鲸叉1”反舰导弹被吊装上发射架。

在发射阵地不远处,雷达车上的雷达转动着电磁波在渤海的海空上传递着,在雷达屏幕上,清楚的显示着海上的情况,在道道杂波中,雷达兵的双眼凝视着屏幕,以搜寻日军军舰的位置。

“老铁山水道发现疑似目标驶入”

突然,随着雷达兵的一声叫喊,雷达车内的军官立即走了过去,在仔细观看片刻后,他立即拿起了电话,不过只是分钟的功夫,一架小型水上飞机便从北城隍岛上的泊淀场起飞,以确认目标。

与此同时,从龙口至荣成的多座雷达站亦全部开始,搜寻着空中的目标,相比于海防部队的确认攻击,航空队接到的命令非常简单击落敌机以及不明飞机,换句话来说,任何未加装敌我无线电识别的飞机,都将被击落,那怕是民用客机。

在舰队出击的同时,数架加装电子干扰设备的y2型运输机开始对附近海面实施干扰,在山东半岛,四艘电子干扰飞艇,亦随时准备投入作战,以干扰日军无线电通信,为了这场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两栖作战,海防部队以及航空部队都将全力提供一切必要的掩护,或许,受限于舰队的规模,这支庞大的船队几乎没有得到舰队的护航,但是,边防军司令部依然尽一切可能,试图给船队提供最好的保护。

而当船队在朝着目的地驶去的时候,在运兵船上,军士们则在那里不断的研究着手中的地图,以确保他们的行动迅速而准确,在船上,许多战士的神情显得很是激动,因为他们知道,他们将会决定这场战役的胜负。

考验,无论从任何一方面来看,对于边防军来说,这都是一场考验,而对于边防军司令部来说,在船队离港之后,他们唯一能做的事情也就是祈祷了,当然,也不尽然,比如航空队的近三千架战术攻击机,便从河北、山东的机场起飞,对辽宁境内的沿通讯目标、交通枢纽、军需仓库进行了轰炸,在短短的一天之内,便投掷了上万吨炸弹,看似攻击似乎是对辽宁全境的,但实际上,航空队的攻击却是有针对性的,这是为掩护登陆部队的行动。

在夜幕笼罩着渤海湾的时候,中国历史上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登陆船,继续向着目标驶去,穿越这片平静的水域时,海风为每小时16海里左右,海浪达近一米。在颠簸的船上许多士兵和水手因晕船而倍觉疲惫,但几乎没有任何人会抱怨什么,即便是那些对晕船显得有些陌生的陆军官兵们也是此时。

此时他们在甲板上和舱房里静静的擦拭自己的武器,接受指示并第一次确切知晓了他们的登陆地点。此后在大部分时间里挤在商船甲板上的士兵们,则站着甲板望大海时而交谈,并思索着着什么他们的神情非常自然,似乎根本不为即将到来的战斗担心什么,只是静静的等待着,等待着踏上东北大地的那一刻。

“我要回东北了”

许多十几年前撤入关内的前东北军军官、士兵们,无不是激动的眺望着东北的方向,在等待了十二年后,他们终于看到了希望,回家的希望。

而更多的士兵却显得很年青,在过去的六年间,华北早就建立完善的征兵体制,许多士兵都是在过去的三年间征召的,他们的年龄甚至不到20岁,这些极为年青的士兵,在许多老兵的眼中,甚至只是孩子,而现在他们即将踏上战场,几乎每一个老兵都知道,未来,在东北,这些孩子要么早早的成熟起来,要么早早的牺牲。

当夜幕完降临之后,运兵船和登陆舰甲板上的士兵们,纷纷在依次返回舱室,在仓室内休息,无论他们是否能够睡着,明天的战斗,需要他们投入全部的精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