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764(1 / 2)

加入书签

,这只能引起继续流血,使日本遗憾万分。因此,帝国政府出于对人类幸福的真诚关怀,希望早日谈判,使和平得以恢复。为此,近卫公将携陛下亲笔信前往莫斯科,请苏联政府为此行提供方便。”

对于使华三年的谷正之来说,他对中国人是深有了解的。他不相信这种行动能产生什么好结果。除非中国能够得到比他们在战场上所能得到的更多好处,否则他们根本就不会想停战,而在过去的几年间,中国最大的变化,就是变得更加善于利用时局获得取更多的利益。

现在,中国一方面同德国保持友好关系,一方面从美国那里拿着巨额援助,另一方面,还能接收日本流血夺取的东南亚以及远东的占领区,那么为什么现在他们就会对结束“日中冲突”有兴趣呢

不过虽是如此,他当天还是按照东京的吩咐,给行政院打电话要求约见汪精卫时,他的估计得到了证实。因为需要主持全国工作的关系,作为行政院院长的汪精卫现在忙得很,根本没有时间接见他,只是派出他的幕僚陶希圣与他进行会面。

在与陶希圣的会面中,谷正之发现,即便是像这位对日本还算友好的“朋友”,也一样不肯合作。在整个会谈之中,谷正之一直试图让他立刻同意近卫来访,他却彬彬有礼地避而不答。

“现在,我国政府蒋主席,正在开普敦与美英开会,若是在这时,我国同意近卫公访问中国,那么,无疑将会令我国外交陷入大不利之局”

陶希圣直截了当的回答道。

“这实非陶某所能答应,不过,陶某保证,一定会将贵国的希望转告与汪先生”

因为早年曾流亡日本的关系,对于日本人,陶希圣并不像许多人那样一味的排斥,但是他能做的也仅仅只是做一个传声筒,在整个会谈过程中最多也只是说,至少要几天后才能答复。

“陶先生,中日两国毕竟是亚洲千年之邻,还请陶先生念及往日之旧,物必帮忙”

又一次,谷正之郑重其事的请求道,他深作为汪系中的重要成员,其对汪精卫有着极大的影响力,而了解中国政局的他同样也知道,南京的政治局表面上是蒋汪合作,实际上却又是蒋汪对抗。

“陶先生,请您相信我们的诚意,于目前而言,虽说中队于满”

脱出而出“满洲”时,谷正之又急忙改口道。

“于东北,于南洋,虽说进展顺利,但是,陶先生,最终科,军队在军事上的胜利所成就的却是将军们的功勋,而世人谁又能看到那些幕后英雄们的劳苦功高呢”

谷正之抛出的这么一句话,果然让陶希圣整个人陷入思绪之中,作为汪系核心成员的他自然知道,汪先生现在已经开始为战后的事物着手准备了,与华北在某些方面的合作,也是基于战后的安排。

恰恰正像谷正之所说的那样,即便是打到了东京,又能怎么样呢无非只是将蒋先生的威望树的更高,将管明棠的声望推至极致,而对于汪先生来说,虽说汪先生于幕后做了太多的工作,但是人们只看到了两位军事统帅在军事上的胜利,根本看不到,汪先生如何筹集战费、维持国家的运行。

陶希圣的沉默看在谷正之的眼中,让他心知对方被打动了,于是便又继续加重筹码道。

“陶先生,同属亚洲民族的我们为什么要为英美的利益而战呢假如,通过谈判的方式可以得到的,那么为什么还要继续战争下去现在,我国是真正希望结束与中国之间的冲突,并且相信除经之外别无他途了,陶先生”

第1174章精卫之问

“谷正之确实这么说”

入夜时分的汪公馆书房内,汪精卫有些不甚确定反问一声。

“是的,汪先生,在与谷正之见面时,他多次强调,日本希望结束与中国之间的冲突,甚至”

话声稍顿,陶希圣吐出了几个字来。

“可能会不惜代价”

不惜代价

不惜代价

如果日本当真愿意通过谈判,并且从东北、从远东以及东南亚撤军,并将其交于中国,而且将朝鲜、台湾并还于中国的话

想到这一点,汪精卫的胸腹中顿时涌起一阵热流,这是一个机会

对国家而言,无疑这是最好的选择,作为行政院院长,他深知,现在战争每拖延一天,政府就要开支高达1。5亿元的军费,在过去的一年间,南北两地的军费开支超过500亿元,相当于中国国民总产值的50都被用作军费开支,尽管美国先后提供了40亿美元直接贷款,但相比于庞大的军费开支,无疑只是杯水车薪,随着战争的继续,开支只会越来越大。

假如可以不费一枪一弹,即能收回东北、台湾,又能保证韩国,同时还能争取到东南亚各的,甚至还有对远东地区的“接管”,那未尝不能

只是,想到两月前与管明棠会面时,其信誓旦旦的表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必须以国旗于富士山升起为终点,汪精卫不禁有些犹豫,日本人之所以愿意作出“巨大让步”,最根本的原因是为了保持国体,而他们显然不可能“无条件的投降”,然后任由中队进驻日本本土。

假如管明棠不接受的话

“汪先生,我觉得,这是一个机会”

陈公博在一旁说道。

“无论蒋先生还是管长官,他们之所以希望将仗打下去,是因为打仗对于他们来说,更为有利,对于蒋先生来说,只要仗打下去,他的威望就会越来越高,毕竟,全中国、全世界都知道,中国是在蒋先生的率领下击败了日本、解放了南洋,而对管长官而言,仅只是光复东北的声望,就足以确定他在战后的地位,华北、东北、蒙古、中亚,甚至还有将来其势必“托管”的远东,无一不证明其军事上的成就”

作为汪精卫的亲信,陈公博自然知道,此次“开普敦会议”就有一项内容是关于中亚、西伯利亚地区的未来归属,虽说中国并没有提出“领土要求”,但是却提出了“托管”,要求英美等国同意,在“苏俄政权覆灭无力保卫这些地区”的现实情况下,由中国对其进行“托管”,实际上,也就是变相的默认中国对两地的控制权。

而北平甚至制定好了一系列的移民计划,他们的最终目的,是将中亚以及西伯利亚作为十几个的“省”纳入中国,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而这无疑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领土吞并”超过16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将在未来十五至二十年内,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