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821(1 / 2)

加入书签

价值3亿美元的机器设备、商船”

莫托洛夫之所以会提及日本对印度赔款,实际上是在试探中国的态度,现在,中国已经拒绝向印度运送拆解设备,在这一情况下,如果中国同意将赔偿转交人民政府,无疑将向世界表明中国对发生在南亚次大陆变革的认可。

“这个”

面对莫托洛夫的请求,孙科不由的沉默了下来,或许,他已不再是中央委员,但并不意味着他远离了政治,对于南亚次大陆的剧变,现在南京依然在争执不下,在情感上,中国当然希望印度获得,但是在理智上,印度战争背后的苏联影响却又是不容忽视的,只要中国还占领着中亚以及西伯利亚,中国就不可能同苏俄流亡政府或者说未来的“印度政府”实现关系正常化,出于这一考虑,人们自然希望流亡政府最好成为“历史”。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同样担心俄国人或者俄国控制下的印度,如同苏联一般继续充当“世界革命”的中心,从而影响到中国在东南亚的利益,将革命输出到东南亚新国家,甚至向中国输出革命,或许,美国人可以无视革命的输出,但是曾受到影响的中国,却不得不加以警惕。

“莫托洛夫同志,我想,这个问题,你可以在与蒋主席见面时,与其进行商谈,但,希望您能够理解,政府恐怕很难做出实质性的决定,驻日司令部之所以停止对印赔偿问题,是鉴于当前的印度形势,但如果印度局势稳定下来的话,我想,赔偿还是会立即重启的”

在两人谈话时,汽车已经驶进了国民政府,在汽车驶进国民政府的瞬间,莫托洛夫的内心突然涌出一个念头现在,他又一次踏入了这个国家的心脏,在接下来的会谈中,他能够达成所愿吗

“同为受压迫民族,我们自然对印度人民争取持以支持的立场”

在办公室中,面对着莫托洛夫,蒋介石总会在翻译将他的话翻译成俄语时,总会仔细斟酌自己的言语,在对待印度的问题上,中央并没有达成统一意见,而莫托洛夫的访问,对于持以某一立场上的委员们来说,则是一个契机。

蒋介石的回答让莫洛托夫的脸上露出一丝喜色,斯大林之所以命令其访问中国,就是因为目前中国政府内部对于印度问题的争执不下,这种争执反而给予了他们一个机会,一个争取让中国置身事外的机会。

“当然,这一立场同样也是我们的立场,帝国主义列强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是违背历史潮流的,这也正是我们给予印度人民以支持的原因所在,但是,总有许多反对我们的人,或者说流连殖民统治的英国人,指责我们试图在印度重建一个“新苏联”,但是,他们全然无视了印度人民对、对解放的渴望”

“嗯”

默默的点下头,蒋介石并没有说什么,但是他的心底却在冷笑着,难道说卡拉奇没有这方面的想法吗答案显然是肯定的,军统在印度的情报站发回多份情报证明所谓的印度民族起义,从一开始就有苏俄情报机构的影子,是他们居中策划了一切,在英国人发现之后,其更是撕破了最后一丝伪装,大量派遣志愿者直接参与起义,甚至将命令部队直接给予其支持。

英国人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的一时心慈,换来的却是引狼入室,也正因如此,在中央要求协助英国解决苏俄威胁的声音一直居高不下,而在另一方面,深知自身力量有限,更准确的来说,就他个人本意而言,他无意为英国的殖民利益让中国流出那怕一滴血,过去如此,现在同样也是如此。

但不干涉必须要有所回报

想到这句话,蒋介石的脑海中浮现出了另一个人来,管明棠,尽管将其视为最强劲的对手,但在另一方面蒋介石却深知,他是少有的几个能够真正体谅自己心思的人,他同样无意干涉印度,但却希望籍此争取更多的利益。

“我们虽理解印度人民对的渴求,但是,在另一方面,考虑到印度是一个人口大国,他的稳定关系到数亿民众的生活,因此,我们希望印度的能够以否种和平的方式进行交接,嗯,如果有可能应该由英国授予他们”

作为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享有极大的行动自由,而在来到中国之前,他已经在许多问题上得到了斯大林的授权,因此,在蒋介石说出他的建议后,他便开口说道。

“当然,我们也是持以这一立场,不过,我们认为如果中国能够站到印度人民的立场上,无疑能够更快的促进的英国同意印度,主席先生”

此时莫托洛夫并没有抛出他的底线放弃对中亚以及西伯利亚游击队的指挥和支持,或许,更准确的来说,苏俄愿意以某种程度上的“牺牲”,换取中国对印度的支持,现在,对于流亡政府而言,印度直接关系到流亡政府以及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命运,无产阶级是没有祖国的,或许,对于他们每一个人来说,解放苏联是他们的职责和使命,但是能否在印度建立新的“世界革命中心”,不仅关系到他们的生存,同样关系到他们能否在未来解放苏联,把德国侵略者从苏联赶出去。

就像布列斯特条约挽救了苏联一样,现在斯大林并不介意签署一个新的布列斯特条约,放弃一些暂时不可收回的,从而寻求在印度开展新的突破。

“现在,英国之所以坚持他们的立场,是因为,他们认为,其在印度的殖民统治虽然已经虚弱不堪,但是主要强国却支持他们继续维持在印度的统治,假如作为世界主要强国的中国能够适当的表明这一立场,无疑将会对印度的解放起到意义重大的推动作用”

在莫托洛夫恳求时,蒋介石突然有一些飘然,就在几年前,中国还曾恳求过眼前的这个人所代表的国家的帮助,而现在,那个国家已经消失了,曾经的帮助者甚至恳请被帮助者的支持,这或许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吧

第1260章何去何从

一辆黑色奥斯汀公主牌轿车向市中心悄然驶去。汽车经过白金汉宫,然后驶入马尔大街。车里坐着一位乘客,神情沮丧地凝视着眼前一掠而过的帝国大道。这里曾见证了帝国的辉煌,而现在,帝国的时代行将结束。正是为了承认这一明显的历史事实,这辆黑色奥斯汀公主脾轿车孤影悄然地于一九四四年十一月五日出现在马尔大街上。在唐宁街十号门前停下。不言而喻,这是世界上被记者拍照得最多的大门。

如今唐宁街十号,居住着工党教授出身的新任首相。前首相丘吉尔贬低他说:“那是一位典型的平庸之辈。”克莱门特艾德礼及其工党上台执政后,面对印度发生的反殖民起义,尽管其曾试图保留那片广阔的殖民地,但是其却无力镇压发生在印度的起义,更无力调动更多的军队前往印度,只能眼看着殖民地的起义之火越燃越旺。

“你好,勋爵阁下”

面对蒙巴顿,艾德礼首相显得很是客气,不过他面色惨白,神清阴郁,身着一套质地低劣、布满皱纹的外套。这一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当时英国萧瑟、凄切的气氛。

“你好,首相先生。”

蒙巴顿勋爵清楚自己被召回伦敦的缘由。自从他卸去南亚盟国最高指挥部统帅的职务以来,首相多次邀请他作客,听取他对该地区事务的意见。上次会晤时,艾德礼居然对印度问题颇感兴趣,然而印度不属于蒙巴顿麾下的作战范围。他为此突然感到“某种不快”。他的预感是不无道理的。事实上,艾德礼打算任命蒙巴顿为印度副王,赋予其印度帝国的最高职务,一项由英国人世袭主宰人类五分之一人口的至高无上的职权。但是,艾德礼遴选蒙巴顿勋爵出任副王,不是为了统治印度,而是旨在安排英国撤离该国。对任何英国人来说,这是一项极为痛苦的使命。

“现在,我们在印度的统治已经到了摇摇欲坠的边缘,上个星期,有三个殖民地步兵师发生了叛乱,我们在印度每周需要支出的军费高达1亿英镑,对于英国而言,现在印度已经是个不可承受的负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