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17(1 / 2)

加入书签

“可是”

“不用可是了,作为臣子的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好了。代王殿下虽然胡闹,但是也是处于怜爱流民之心,些许瑕疵,也是瑕不掩瑜。”骨仪连消带打,打消了这些官员的最后一点劲头,这些官员也闹腾了很久了,早已经筋疲力尽。

“哎”不少官员边走边后首,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让人很是辛酸。

等到所有的大臣都走了,骨仪这才准备离开。

“今日骨大人高义,董某看在眼里,一定如实向代王殿下禀报。”董越上前感谢道。

“董统领严重了,骨某也是尽一份臣子的义务而已。”骨仪没有居功自傲,这就是他为官的精髓,没有底线,就是紧紧的抱着皇家的大腿。

终于走了。

所有豪商都松了一口气,百官与东宫的交锋,豪商们都看着眼里,可谓是惊险万分。

万一代王殿下顶不住压力,那他们将会遭到最严厉的报复,好在代王殿下没有让他们失望,此刻他们心中狂喜,对代王殿下的感激之情无以言表,有些身价丰厚的在想,十万贯是不是少了点了。

此后的捐款更加火爆起来,渐渐的不在拘泥于十万贯了,各个豪商就开始有条件的增加自己的捐款数目。之前捐的少的,也暗自下定决心以后多捐一些。

好不容易,顶住了压力,那肯定要把战果最大化了。

杨侑偷偷的换了一个概念,赈灾司一致运营到午夜时分,捐款工作才结束。

赈灾司中,杨侑双眼迷蒙的趴在桌上,姚思廉在一边统计今天的成果。

“代王殿下”姚思廉的声音有些颤抖。

“有多少”

“七百五十万贯”姚思廉声音直打颤。

“七百五十万贯”

杨侑一下子惊呆了,原本杨侑已经有了心理准备,知道钱一定不少,但是没有意识到会有这么多。

饶是他已经高估了大兴土豪的财力,没有想到这一天就就能收到这么多的捐款。

七百五十万贯是一个什么概念,作为最为中国封建史上最为富裕的朝代,七百五十万贯几乎是大兴一年的赋税了。

“代王殿下这是不是有点多了”姚思廉一脸呆滞,这些财富实在是太多了,多的让他觉得有点烫手了。

其实也怪不得富商们那么干脆,而是杨侑没有认清自己的公信力。

杨侑是谁,他的父亲是太子杨昭,母亲是太子妃,而他又是东宫的嫡长子,按照皇位继承法,他就是第一顺位继承人。

以后登位的机会可不是一星半点的,更可况目前又是大兴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至少在大兴,可以说代王令牌的信用度,仅次于圣旨。

况且代王殿下已经成功的帮助了陆家一次,有了这么一个成功的例子摆在面前,再配上显赫的身份,还有近期神奇的表现。

作为最勇于而且敢于冒险的商人阶级,他们怎能不会孤注一掷,何况这又不是要他们全部的身家。

“先将这些封存起来。”杨侑瞬间两眼通红,钱已经到手了,想在吐出来那是不可能的。

“就这样吧,”

杨侑一直熬到现在,早已经瞌睡的很了,但是此刻他哪里还有一点睡意呀

杨侑不去休息,其他人更别说了,更何况还有满朝的大臣需要安抚。

“碰碰。”

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在空旷的街道上响起,传的很远很远。

屈突通宅院的大门悄然开启,一个身影一闪而进。

“董统领这边请。”

屈家管家领着身影进入,借着灯光,那身影赫然是东宫侍卫统领董越。

董越进入一个亮着的房间,在烛光的照耀下,两个身影秘密的商议着什么。

不一会董越就心满意足的走出屈家,又朝着阴世师的宅院奔去。今夜他的任务就是安抚好军方。

在走出屈家不远,董越恰恰和另一批人马擦肩而过。

姚思廉和董越默契的点了点头,各自朝着目标而去。姚思廉的今夜的任务是安抚好文官势力。

第二天早上,

这是一个大朝会,整个朝堂如同往常一样,一大摞一大摞的奏折往杨侑桌子上堆。

“砰砰”

一连串的印章和桌面的碰撞,在大殿内响起。

一切一如往常,仿佛昨日的冲突是一场梦,随着梦醒了也就烟消云散。

简单粗暴的结束今天的任务,杨侑打了一声哈欠,继续去补眠。

下了早朝的文官武官则聚在了一起,开始新一轮的争论。

姚思廉和董越对视一笑。为了平息昨天的事情,他们一共付出了武官一百万贯。文官一百七十万贯的代价。

唯一的条件是这些钱财的使用,必须置于赈灾司的监督之下,

两百七十万贯,换来了今天和谐的气氛,这个代价是否昂贵,不得而知,但是却证实了一句名言。

有钱能使鬼推磨。

第三十一章许砖家

一场秋雨一场凉。

秋雨过后,气温下降的厉害,行人已经脱下了单薄的夏天的衣服,开始换上了秋装。

“呼”

杨侑走下马车,踏上干净整洁的砖路上。经过大雨的洗礼,砖路鲜艳如新。

才刚下过雨不久,太阳刚刚出来,空气中散发着泥土的气息。

因为大雨暂停的行人,又继续开始前进,一辆辆马车在砖路上来来往往,不时夹杂着一个新潮的四轮马车呼啸而过。

在一个三岔路口,杨侑走下马车,走在红砖铺垫的人行道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