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24(2 / 2)
菊国的右翼势力还是十分嚣张的。这一点,他们从来到菊国之后就已经了解的非常清楚了,雷涛所说的话,实际上也算宣布了一个团队纪律。他们这一行人来到菊国,自然也得保证每一个人毫发无损地回到国内。所以对于雷涛的要求,没有一个人提出异议。
第二天,菊国各大媒体上几乎全部都将决战黄海这部电影作为了头版头条。不过雷涛所担心的局面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从媒体的报道来看,几乎大部分媒体都将视线聚焦到了这部电影的出现,是否意味着华夏国内对于战争历史的认识出现了一种新的思维。
菊国全国性的报纸也就只有那么几份,读辩新闻、朝日新闻、每日新闻、菊国经济新闻和产经新闻。
读辩新闻在菊国销量最大,不但销量最大,影响力也最大。这家报纸的政治立场中间偏右,属保守,十分强调菊国的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菊国保守派没有人敢无视读辩新闻的意见。
朝日新闻的政治立场中间偏左、主张两国友好。它的销量也很大,但是它经常与政府抬杠,与一些右翼政客的关系不好。它的主要的读者主要是学者和知识分子,年轻人不怎么喜欢这家媒体。
每日新闻和菊国经济新闻的政治立场则比较中立,特别是菊国经济新闻,它的主要读者是公司管理层和相关的普通公司、金融行业的职员,销量也很大。
产经新闻是一家极右媒体,订报量不大,主要靠零售。是菊国一些右翼的舞台。有关华夏的负面报导,大都出自这家媒体。公开支持并呼吁首相、天皇参拜靖国神社的也就是产经新闻。因此是唯一一家未获准在燕京设立记者站的报社,所以其报道的片面性也与此相关。
雷涛看着面前的几分报纸,产经新闻果然是以一贯的右倾立场来看待决战黄海这部电影的。在它的社论中明确地写道“这部电影完全是披着和平和反战的外衣在歪曲和丑化帝国英烈艰苦卓绝地为国牺牲的史实。这就是华夏人对菊国一贯的敌视立场所引导的在文化领域的一次进攻”
可以说这篇社论的调门扯得很高,字里行间有一种杀气腾腾地味道。
不过雷涛对于产经新闻的报道只是略微看看了就放下了。他的目光此刻全部聚焦在了读辩新闻上了。
在菊国,读辩新闻长期被看作是持保守和右派立场的报业代表,在推动菊国右倾化的许多事件上,读辩不止一次地充当“攻城拔寨”的排头兵角色。读辩支持修改和平宪法,不仅如此,1994年,读辩还率先发表私家版的宪法修正草案,鼓吹承认自卫队为符合宪法的军队。
而且在2001年时任首相的松泉征一作为菊国首相第一次参拜靖国神社时,读辩就以社论的形式表示支持。
不过,今天的这份读辩新闻却以非常显眼的形式将决战黄海这部影片的评论放在了头版头条。
“一切都该有所改变”这是读辩新闻的社论标题。而其社论的主旨也从决战黄海这部影片所表现出来的反对战争呼吁和平的历史观,扩大到了菊国本身检讨战争责任的问题。
“这部影片从两国并行的立场出发重新审视了当年的战争,两国当初都处于西方列强的倾轧和逼迫之下,境遇完全相同,可各自强国的努力却最终引发了一场对抗。这部电影虽然没有提及战争责任的问题。但事实上却将问题交给了所有的观众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
社论最后的这句话似乎在表达着一种诉求
“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这句话虽然看着像是在说电影,但事实上应该和读辩新闻最近两年的表现有所关联。
从前年开始读辩新闻的一贯立场突然有了一种转向的趋势。五月的一篇长篇社论中,读辩新闻针对菊国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提出“首相不应参拜合祀了a级战犯的靖国神社”的主张,并呼吁尽快建立另外的国立追悼设施。这和之前他们的立场是完全不同的。
而且读辩新闻的转向不仅仅在于如何看待靖国神社,而很像是一个系统工程。这一工程的成果体现在一本名为检证战争责任的书中,这本书去年七月由中央公论新社出版发行,对从1928年开始到1945年由菊国引起的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束以及责任进行了全面调查。
检证战争责任难以避免地牵涉到“九一八事变”是怎样发生的“七七事变”如何使得两国走向全面战争检证战争责任提供了自己的答案。那场战争究竟是为何而发生的,菊国究竟如何走向了侵略之路,谁该为此负责对此,检证战争责任也进行了自己的分析。
读辩新闻的发行量是1400多万份,是发行量意义上的世界第一大报,在菊国普及率是2028,相当于每五个家庭就有一家订阅该报,其影响力可想而知。在政治类书籍销售一向暗淡的菊国书市,检证战争责任一书共销售了8万册,这本书的社会反应也颇大,报社共接到邮件、电话等形式的6000多位读者的反馈。
就在雷涛看着这些报纸的社论的时候,辻政信给雷涛打来了一个电话,电话里说有一位“老记者”想要亲自采访一下决战黄海的主创人员。当他报出这个老记者的名字时,雷涛愣住了。
这位老记者的名字叫渡边雄
第四百五十四章 靖国神社
渡边雄于1985年任读辩新闻主笔,1991年开始任报社总裁。渡边在政界、商界和媒介交游甚广,在菊国各界拥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力。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读辩新闻右倾化的进程中,留有深刻的渡边印记。渡边还以“霸道”的作风出名,他曾把几位与他观点不同的社论委员全部排挤出报社,且读辩新闻的许多规则与制度也是他一手创立,因此新闻界给他起了一个“读辩新闻独裁者”的称号。
然而,推动读辩新闻在战争责任问题上巨大转变的也同样是他。当初第一份引起各界震动的关于首相参拜靖国神社问题的社论正是出自他之手。
自松泉第一次参拜靖国神社之后,渡边就把家搬到神社旁边,通过不断观察,他发现靖国神社里的“游就馆”是个赞扬军国主义的地方。渡边认为,松泉虽然在国会承认甲级战犯是战争罪人,但首相参拜的结果会令与“游就馆”思想相同的人欣喜若狂。华、韩等国自然会产生“菊国是个危险国家”的想法,而菊国则会因此与其相抵触,导致恶性循环。
自第一篇“转向社论”之后渡边继续明确态度,多次表示“反对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并认为“靖国神社的态度是一个大问题”。鉴于读辩新闻在菊国社会的影响力,摩国纽约时报于去年初对渡边进行了采访,这篇题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