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401(1 / 2)

加入书签

的将王甫引进殿中。

只是,王甫与这老人早有默契,一听这番话,心里就大致有数了。

“王卿来了。”里面,传来年轻皇帝的声音,他的面庞有些苍白,眼里还有血丝,显然又熬了一夜,早朝时在金銮殿上,因距离的关系,并不能看个清楚。

这朝后留对,体现的是皇帝信任。自从变法开始,王甫时常能有如此待遇,很多新法在颁布前,都是君臣二人这么商量着起头,又由其他人查漏补缺,最终成型。

这次也是一样,君臣二人先就市易法、均输法的细节谈了一会,跟着又聊起了兵制革新的事宜。

对于这点,王甫并不赞同,只是碍于皇帝对新法的支持。不好明说。一直都采取着拖延战术,指出李坤想法中的疏漏,却又不能太过,里面的度委实难以把握。

即便如此。双方因为兵制革新的事。也是越来越有不快。说了还没多久,李坤就气呼呼停下了争论,怒视王甫。

后者则沉默以对。

他王甫虽想变法。需皇帝支持,可若是因此,就事事不问青红皂白,都顺着圣意,那就成了奸佞了,既然坐到了这个位置,总是要有点担当的。

见王甫不说话,李坤气了一会,却也没辙,这招王甫不是第一次使出来了,早就轻车熟路了。

“算了,朕与王卿的分歧,以后再论,朕今天让你过来,除了迫在眉睫的变法之外,还有一事。”

王甫暗道一声来了,接着便道:“有什么事,陛下但说无妨。”

大瑞皇权的基础,其实是士大夫和官僚体系的支持,并没有达到邱言前世明清两代的皇权威仪,大瑞的臣子们,除了要在礼仪上,表现出对皇帝足够的尊重外,很多时候,双方的关系,并非扭曲的主仆之分,而是单纯的上下统属。

“有关邱言的事,”李坤并不绕圈,以他的身份,也没必要掩饰,“朕想了一下,此人才学甚高,见识惊人,当好生磨练,所以有心将他调去地方,为一任父母官,也好培养才干,日后方能为国之栋梁。”

王甫皱起眉来,他知道,李坤虽然点了邱言为状元,更知其人念合秩序、精研人道,不再追究修有神通一事,但皇帝居于深宫,容易被人影响,怕是听了什么人的话,又生了疑心,想要再观察一番。

其实,这倒未必是坏事,只要邱言安分守己,这点怀疑,很快就会变成愧疚,最后化作丰厚的补偿,足以让邱言在官场上青云直上。

只是,这样一个对变法见解深刻的人,却被放到地方,在王甫看来颇为可惜,但想起白面老人的提醒,刚才又因兵制一事与李坤闹了不快,倒是不好直接反对,否则很可能弄巧成拙,反而让皇帝对邱言再生怀疑。

想了想,王甫只能委婉的道:“历代状元,没有这么快被外放出京的,更何况邱言刚入官场,为翰林院修撰,也该好生沉淀。”

这也是他的真心话,邱言身为状元,这么快就被打发出京,传出去,不利于他的前程。

“修撰之职,就让他兼着,有个京官名头,也方便他在外行事,”说着说着,李坤语重心长的道,“邱言乃为事之人,岂能困守一院正该到地方上历练历练,才好为朕的左膀右臂,只是望他能安稳任事,不要再搞出太大事端才好,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其实,李坤也有顾虑,知道邱言念合秩序,名望一足,立刻就是大儒,到时候反而不好这么快调配了,这才急于行事,想在邱言名声大起前,能敲打敲打,也好日后掌控。

“这般兼任,于理不合。”王甫心里清楚,这兼任京官,其实是李坤对邱言心有愧疚的表现,所以出言,是为加重李坤的这种心理,让邱言能得无形好处。

果然,李坤听了这话,略有焦急,抬手摆了摆手,就要反驳,却把桌上杯盏打翻,茶水滚落桌上,湿了几份奏折。

咕噜噜

同样是杯中水,大梵寺正殿却被淹没,殿中众人皆入水中。

突然,佛像一震,双眼闪烁一点不易察觉的光亮未完待续。。

s:感谢“阿五头”、“玩下下拉”、“暗夜乌鸦”、“狼雨12345”、“生动”、“v老头”、“人间伤帝”、“denniso”、“阳光de角落”、“书虫科仔”、“无限无线”、“面子椒”、“砍一刀他爷爷”、“ks”、“kai特”、“abhy”、“huang200”投出的月票

感谢“补天心”、“玩下下拉”、“夜月之神yxr”的打赏

今天的第一更,第二更在两点左右

第五百九十六章 反掌间,以矛攻盾第二更

水流之中,有历史气息流转,扑打在身上,渗入文思之中,潜入心底,令殿中之人渐渐沉浸,虽有窒息之感,却可眼观长河之势,生出一种坐看风云起的感受。

“哦将自身的史家感慨,融入杯中水里,借水汽与文思散发,可惜”

闭目感应,能知玄妙,那九韵斋主只是放开感知,立时文心通透,知晓了水流原理。

“终究是雕虫小技,虽将自身文思,与秩序相合,扭曲光影,观想幻境,进而影响他人感官,但毕竟只是障眼法,难以动摇我心又如何能算论道”

“他到底领悟的不是儒道秩序,而是杀伐为主的兵家秩序,局限住了思绪和手段,怎么变,都不可能真个展现出人道精彩。”

“大儒论道,纵然谈及天地三才、宇宙洪荒,但归根结底还要与人相合,将道理运用到人道上,不然就是空谈,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兵家杀伐固是人道一景,但沙场于外,有先天局限,邱言可能施展的手法,我虽难以尽数料到,可大体范围却尽在胸中”

杯中水流汹涌而出,看似神通之法,其实不然,是邱言以自身思绪、结合诸多因素,令他人的感官生出错觉。

简而言之,就是欺骗了感知,在没有实物的前提下,以假乱真。

对于这点,几位大儒自是一眼就看出虚实,却都没有插手。这次邀请邱言过来,乃是九韵斋主的提议,他们自然不会置喙。

而九韵斋主心里想着,整个人则盘坐不动,文思流转,说出一段典籍上的话来,透露出飘渺、超脱之意。

顿时,四周流水滑动开来,其人宛如一根定海神针,能避水流。

其他大儒也同样以文思定住己心。任凭水流冲击。却依旧安坐不动。

两名被请来的大儒,更是出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