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208(1 / 2)

加入书签

一道弧线,起自牟平,终至寿光乐安国寿光县,灌亭为其治下。

吕岱击掌叫好:“妙咱不走弓弦走弓背,不走陆路走海路,自侧背突击袁军,必有奇效。”

柳毅则有些担忧:“八百卒袁军可有七千之众啊”

太史慈拍案而笑:“诸君还记得当年主公曾献策抢滩登陆夺取东莱否主公有言,若把握天时地利,出其不意,迅猛突袭,百卒亦可破千军慈一直遗憾没机会实践,而今终于可以拿袁家小儿来验证一番了”天上掉馅饼的好活动,炫酷手机等你拿关注起點公众号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众号输入dd即可,马上参加人人有奖,现在立刻关注dd微信公众号

第二百八十五章有得有失

又见飘红大盟太强了感激谢谢赵无恤2014、ufgw、洁曦

北海国,都昌城,城下是密密麻麻、手持简陋矛殳的袁军士兵,在身后弓弩阵的掩护下,发出涨潮似地呼啸,犹如数十里外莱州湾的惊涛骇浪一般,拍打向孤城。

三国时期,攻城的手段并不多,许多后世的大型攻城器具都没出现。云梯算是这时期比较高精尖的攻城器具了,但精良的云梯制造不易,摧毁却不难。一辆费时费财费力打造出的云梯,内藏数十精兵,常攀到半途,刚发起进攻,就被火油、拍杆、悬车、滚木擂石等守城器具催毁。如此攻城,成本太高。

因此,一种比较“廉价”的攻城方法蚁附攻城,便是这时代最常用的手段。

这个时候,考验的就是守城者的决心,以及守城器具是否完备了。

都昌算是一个久经战火考验的城池了,且不说中平及初平年间,黄巾为祸最烈之时,曾多次围城,即便经公孙瓒、曹操两位大能屡屡重创之后,依然前有张饶,后有管亥,一浪接一浪地冲击,而都昌城,都挺过来了。

但这一次,它要面对的,不是手持木棍、钯叉的蚁贼,而是曾击败幽州军的正规军队。都昌城,准确的说,是孔融,能再一次挺过来么

城外杀声震天,箭矢如雨,每时每刻,双方都有数十条性命消失。城内国相府,面对问出同样的话的王修,孔融持麈尾的修长五指依旧稳定,语气淡定:“袁显思号称二万兵马,其实不过七八千之数,倍之于我军而已,兵法有云倍则分之,五则攻之,十则围之。今袁军以倍围我,吾料其必难速下。只需坚守拖至其兵乏粮匮,自会退兵,与蚁贼无异。”

王修眉头深锁,拱手道:“使君,修有数言,冒昧以进,望恕罪。”

孔融摆摆手:“吾与叔治,肝胆相照,但言无妨。”

王修道:“袁军以新募之卒蚁附攻城。以劲卒持戈于后,此为前轻后重之法,不可不察;且袁军弓弩强劲,箭矢充足。虽说攻城之法一如黄巾贼众,但攻击力远在其上,故而以倍军力,亦敢向本城发动强攻。此不可不防。袁显思善战,以田使君田楷之勇悍,尚且败于其手下。我军兵寡将微。纵然城坚粮足,能否拖至冬季,令敌疲退兵,尚未可知。为今之计,只有三策可御敌。”

孔融大感兴奋:“三策好,君且说来。”

王修先伸出一指:“下策为诈降”

孔融立即否决:“不可吾知叔治之意,此为缓兵之策,但吾之不取。”

王修苦笑一下,却并不气馁,他也知道以主公的秉性,肯定会否决这一策,故而将之列为下策。只是身为谋士,他必须将所有可能一一列举出,无论取或不取,他都算是尽到职责了。

王修再伸一指:“中策为我军独力支撑,戮力同心,与袁军相峙,最终将敌熬退。”

孔融点头无语,王修这个“熬”字说到了点子上,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的确只算中策。

王修最后挑出一指:“上策则是与东莱太史慈联合,里应外和,必可破袁军于都昌城下。”

孔融又点头,不用说,这肯定是上策,但他也知王修言外之意,东莱出兵,是有先决条件的。

早前,公孙度取东莱时,只拿下十一县,还差最后一县“黔陬”,因实在太过偏远,战线过长,很容易被北海截断后路,故而并未拿下。不过,等太史慈取东莱之后,与北海友好,孔融已将此最后一城移交东莱。东莱全境,已纳入辽东势力。

但是,马悍犹嫌不足,东莱的地形,有一个很大的缺陷,非常影响守御及进击,为解决这个问题,他向太史慈发出指示“东莱西界,必须拉直”。

乍一听,这个指令完全令人摸不着头脑,但打开地图一看,就很清楚了。东莱的地形是个“u”字形,中间生生被北海国打进一“拳”,还伸出一根弯曲的“手指”,可以说除了沿海之地,中央腹地全被北海占了。

放在现代,这就是傻冒,谁不知沿海好但在两千年前,沿海之地,鸟不拉屎,谁都不想要。

最典型的就是东莱有一个县,名“长广”,而东莱军要进入这个县,必须先经过北海国的另一个县“观阳”,这观阳县就是北海国伸出的那根捅菊花的手指。

要到我的地盘,还得先经过你的地盘,也太奇葩了。所以历史上的曹魏取得北方后,就曾对东莱辖区做了调整,将观阳纳入东莱,并将黔陬摘出,并入新郡城阳郡,看上去像样多了。

而马悍从自身考虑,要求当然更高,他是要把“u”字形,变成“d”字形,也就是把东莱西界拉直,将北海国伸入的那只“拳头”与“手指”割下来即其治下的观阳、挺县、胶东、即墨、壮武等五县纳入东莱郡。如此,东莱西界将连成一线,扩大三分之一,无论是应对西面的袁氏,还是将来南下挺进徐州之琅琊国,在募兵扩军、调动军队、快速反应上,都有重要意义。

这地当然不是真割谁都没有权力改变大汉郡国边界,而只是由东莱“接管”而已。将富庶的五县割让,正常情况下,孔融肯定不干,所以,太史慈与吕岱、柳毅等人商议后,决定把这一条做为援助的先决条件。当然,名义上是很正大光明的为扩军应敌、快速出兵,共拒袁氏。

辽东粮多,北海人多,划出人口较多的五个县给东莱,便于募兵建营,守望互助。的确是两利之举。

此前王修出使东莱,已初步同意这个方案,因为他很明白,辽东军要吞掉北海,并非难事。当年马悍、太史慈双雄闯北海时,就曾以百余精骑破了管亥的上万贼兵,这可是他亲眼目睹的。既然辽东军不来硬的,而是来软的,北海最好也要服软,你好我好大家好。北海眼下的真正大敌来自西面。只有抱着割肉喂狼的精神,把这些辽东狼喂饱了,主公在这北海,才能待得长久一些。

只不过,在没有外部压力的情况下,孔融看了这条款,阴沉着脸,置之不议,这事就这么暂时搁浅了。只是没想到。袁谭的打击来得这么快,现在,他必须做出选择,究竟是割肉喂狼还是舍身饲虎袁谭

这个选择。似乎不难。

孔融重新翻出那份密议,就着灯光看了良久,听着城外震天价的厮杀声,终于叹息着。在文书末尾戳下了鲜红的大印。

“但愿五县能换来北海的长治久安。太史子义,你要的,我给了。希望此刻你已率大军在驰援路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