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117(1 / 2)

加入书签

一千多蒙古骑兵,除留下接受重赏的二百多人前往辽阳,沈阳潜伏外,接受钟维泽的管辖。其余的则被调往太平哨,归郝老六调遣。

余彦泽的七千振武营士兵,新近接到由千山堡提供的骡马,正式成为有马步兵,并开始以镇江堡为中心,在百里范围内进行实战预演。冯伯灵的水师则检修战船,以备接应。

江东义州的姜弘立,以帮助镇江参将苏翎募兵的名义,以重金募集到四百鸟铳手,携带火器补充到振武营中。这已奏与朝鲜国王,并言明厉害。同时,苏翎行文给朝鲜国王,正式声明位于集安的木寨属于镇江参将麾下的粮草仓储地,请朝鲜国下令满浦镇的官员予以大力协助。

赵毅成的陶安峰一部,也受命开始在南四卫一带放出风声,声言努尔哈赤将派人潜入辽东腹地,屠尽所有拥有百亩以上土地的人户,劫掠家财;并配合千山书坊印制的传单,大肆营造恐慌之风。与此同时,“千山堡”开始展露身形,有传言说将庇护所有投奔之人。当然要配合的是,陶安峰又斩杀了几处位于偏僻之地的大户,为此造势。

当初收归囊中的几十个农庄,则在赵毅成的授意下,开始隐匿粮草、器具,并大肆招收精壮之人充任护卫,很快,每一处农庄都聚集了数百之众,让那些为传言而恐慌,而又无力自保的大户们纷纷派人前来接洽,重金寻求保护。

在辽阳的哨探头目钟维泽,在接收那些蒙古人潜入辽阳、沈阳之后,也开始按事先的计划一步步的施行。不过,此时还称不上潜伏,以振武营的腰牌旗号,进入辽沈是不难的。钟维泽在胡德昌设在两城的商号、店铺内,暗中挖掘地窖,存储食物、饮水,并在出口处精心设置伪装。这是为预备着万一城破,城内的哨探以及那些蒙古人,可以暂时有个藏身之所。这事倒因蒙古人的到来而显得紧急,只得连夜再掘。

到三月初,一切都步入有序,所有的人手、军需都处于待命状态。只等苏翎发布军令,大军随即会向预定目标进发。而各营的游骑、哨探已经开始向目标附近潜进。

赵毅成在等待消息之余,向苏翎提了两个问题。

这一是是否将陈家大小姐以及胡显成的老婆、儿子送走。如今天津、山东的粮船不断,只要赶到金州旅顺,不出几日,便可抵达京城,那里的徐熙置备下的宅子、粮庄,足够容纳数百人居住,且京城留下的银子,也足以让几人安适地过几辈子。对此苏翎略有犹豫,但随即否决了陈家大小姐的去向。而对于胡显成,则派人前往千山堡,询问胡显成的意思。胡显成在得知苏翎的决定后,也将自己的老婆孩子留在千山堡。

对于这种决定,赵毅成、胡显成都深知其意。大战在即,这军心可是丝毫不能摇动。不仅如此,赵毅成建议让陈芷云留在千山堡,也被苏翎摇头拒绝,只是令陈芷云将宽甸堡内千山学院的人都召集起来,做好随时撤离的准备。

另一个问题,则不好判断。

鉴于钟维泽在辽阳已经做好藏身的准备,这一旦辽阳有失,那个何丹旭自是要带上的。只要城破后的混乱结束,便可找机会混出城去。但这个对苏翎帮助极大的辽东经略袁应泰袁大人,倘若到时也在城内,这到底是救还是不救

这仅仅是一种预设的处置手段。一旦辽阳沈阳有失,钟维泽势必不可能再接到任何指示。作为哨探,潜伏城内都各自有一番掩饰的角色,所行之事都经过精心考虑。这与各营的哨探不同,甚至可以算是两种职责。既然能与何丹旭联络,这与袁大人的距离便不会远。万一城破,虽不能保证所有的哨探都能活着走出辽阳城,但一时之安,还是有所保证的。

袁大人与苏翎的关系,只要一开战,便相互联系的更为紧密。单对苏翎所部来说,没有袁大人的明军云集,苏翎再做任何努力,也无法凭一己之力重创努尔哈赤。况且,正因有袁大人的举荐,苏翎才能得到镇江参将一职,且还获得了价值不菲的粮饷、器械,更别说这名义上的正名,对朝鲜那一步棋的意义。一旦苏翎的计划成为现实,借助袁大人的地方还会更多。若是袁大人不保,朝廷势必再派一个辽东经略收拾烂摊子,到那时,这是否还能如袁大人这般对待,毫无猜测的可能,要不然,便只得凭镇江参将的名义与朝廷周旋。可一个参将,多大的品级位卑言轻,这做事的难度可想而知。

此时最好的办法是主动向袁应泰发出警告,提醒其作出最正确的行动。可这未必能被采纳,再说,若是辽沈坚不可摧,努尔哈赤无功而返,这八旗的兵锋,便将由苏翎所部一力独当,这可不是最初计划的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切部署以及预计,都是以明军必然再败作为前提。赵毅成等人,包括冯伯灵在内,没有一人对此抱有幻想。这是以明军一贯的作战方式以及兵丁战力作为前提,尤其是,千山堡所部的军丁更是明显的对比。这自身的胜利之算,远远大于明军,何况,各营的战斗目标,又是早已经过多次核实,而战斗的过程,更是从未停止模拟演练。

苏翎犹豫良久,始终没有得出结论,这到底是救不救呢

收藏、推荐,谢谢鼓励

第一卷 辽东轶事第四卷 铁骑夺金

第十五章 坚城沈阳

天启元年三月,辽东都司境内由北至南,冰雪渐次融化。

辽河以东,自瑷阳、凤城至宽甸一带的山中,残雪依旧斑驳着山顶,但在浑河、蒲河直至三岔河一带的平原,却早早地呈现初春的迹象。

这片平原上,是整个辽东最为富庶的地带,平坦的土地上满眼是阡陌交错的农田,浑河、蒲河从中穿过,为农田灌溉提供天然的便利。这番情景,也唯有南四卫的金州一带可以相比。

就在这片平原上,间隔着数座辽东重镇,辽阳、沈阳以及再往北的铁岭、开原。大片农田的环绕使得这些重镇得以聚集起数十万人口,即便是饥荒、天灾,这里也能提供足够的粮食产出。而人口众多之处,自然少不了南来北往的商贾。这些近十万的商人,将各色商货贩运到这些辽东重镇,使得每一座城都拥有数不清的金银财物,这也是为何努尔哈赤要先从开原、铁岭下手的主要原因。

而自从开原、铁岭陷入努尔哈赤之手,这夹在浑河与蒲河之间、最北端的沈阳城,便成了辽东都司的边城。

沈阳城最初因处于辽东内腹,且城大人多,这城墙修筑得不过丈多高。辽事败坏之后,昔日的辽东经略熊廷弼赴辽收拾败局,将这沈阳城重新修筑,加强防御。于是,沈阳城原有的城墙便向外扩展八丈,又围起一道外城。并在外城城墙下挖掘一道深沟,沟底遍插尖木桩,设置陷井。另外,在沟内侧还修有内壕,壕上置一、二十人才能抬动的大木。在外壕以内,再挖掘出一道五丈宽、深二丈许的壕沟,沟底依旧插满尖木,同时,在内侧每一丈五尺便配备有战车一辆,战车与战车之间有大炮二门,小炮四门,并设置游兵护卫这些火炮。这番布置,使得沈阳城坚固无比,就连熊廷弼本人也对此十分自信。

沈阳城凭着这些设置,足以抵御任何敌兵的进袭。

此时驻守沈阳城的,是新任总兵官贺世贤,还有副将尤世功。

这两位总兵官,经历出奇地相似,单从履历上看,就像是一个人。

这两人都是陕西榆林卫人,也都是自小从军,都任过沈阳游击,杨镐当辽东经略时,也都被分在李如柏麾下,自然,也都因李如柏的及时退兵,没象其余几路那般得个损兵折将的结局。到了袁应泰这里,两人又都被升为总兵,予以重用,且又同时被分到沈阳驻守。

按说这般相似,怎么看都该是配合默契,犹如一人,可惜这也正是辽东经略袁应泰袁大人的一桩麻烦事。

先说这二人都算是骁勇善战的武官,对于努尔哈赤的小股人马进袭,也都敢于迎头痛击。不过,相对而言,贺世贤的战绩要明显一些,虽然每次不过几十、近百的斩获敌人首级,可相比那些调集到辽东的武官们,确实格外显眼。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