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155(1 / 2)

加入书签

,说道:“暂时没有,但肯定会派。你回去看看圣旨便明白了,不论你做什么,都要听从辽东经略地辖制。”

不说他袁应泰地名字,而说辽东经略,算是给了苏翎几分面子。苏翎当然明白这一点。

“那袁大人是否全力支持”

“我已经说过了。我的仕途可都在你身上,这辽东,也着落到你身上。你放心,即使朝廷派驻监军,自有我来对付,不会妨碍你带兵。”

“多谢大人。”苏翎当即从椅子上站起来,深深鞠身作揖。

苏翎这次可是诚心诚意,尽管对大明朝文官一向没有好感,但袁应泰做到这个份上,那是举世难见地。且不派监军一事提都不必提,肯定不会通过,而有袁应泰对付,自然让苏翎省心。

袁应泰见苏翎此番比拿到圣旨还要有礼,叹了口气,说道:“朝廷对你有疑心,还是在情理之中,你也不必多虑。只要你全力收复辽东,诸般事务,我都可以帮你挡着。如今,我们算是在一条船上。”

“大人放心。”苏翎说道。

“我的提议,皇上显然已经赞同。所有兵马已经动身地,都赶赴山海关、广宁一带驻守。此外,不再调动兵马,所有的粮饷、器械,都交给你了。”

“有什么”苏翎禁不住露出喜色。

“皇上拿出内帑一百万,专门给你部人马的饷银。另外,令工部解紫花布铁甲三万副,选锋梅花甲五千四百副,帽儿盔三万顶,刀斧弓箭将军神锐铳钢铁哨黄等一律发给。你要的工匠,此时说不定已经到了天津。”

苏翎略张着嘴,都有些合不拢了。这可是多少甲杖器械啊,比那一百万饷银还要诱人。

袁应泰满意地看着苏翎,总算有一种表情,是自己估计到的。

“朝廷已经调集船只运送,不过,你还是得派镇江水师前往接应,早日拿到,早日练兵。”

第一卷 辽东轶事第四卷 铁骑夺金

第五十二章 苏系武官

天启元年的三月,大明朝辽东都司与天明汗努尔哈赤所建后金国是各有得失,难分胜负。

最初沈阳失陷的消息报至京城,朝廷上下顿时哗然,而后辽阳被围的警讯没隔几日又到,再次引起满城慌乱,京师当即戒严。这几乎成了下意识的动作,已经没人关心是第几次如此举动。总之是辽东一败,京师便有一番整治,以至那些无法参阅邸报的大户们只要见到戒严,以及满城都是坐轿奔向内城的官员,便知必是辽东再失一城。

不仅仅是戒严,还有已经习惯了的内市也迁移至北安门外,并有榜文宣称,开市日期不变,只是要等平虏之后,再迁回原址。同时,在京城编制保甲,严查奸细,而不出数日,便有数名奸细被斩首示众。一时间真可谓草木惊风,风声鹤唳之态。

而朝堂之上,集议辽东方略的群臣又各有一番展现。那些大僚们均是缄口逊避,问及便称要另选辽东经略人选。而最激烈的,莫过于那些言官、御史,这些人是有言论特权的,说错了话全然不担心会被处罚,且本就靠嘴皮子、笔杆子吃饭,此时当然肆意抨击、驳斥,甚至卷起袖子举拳相向以及吐口水之类的举止,也在堂堂大明朝廷上演,根本不顾及朝庙之容。

当然,起复熊廷弼一事,也是被议论过的,这又引起以熊廷弼为中心的两面不同派别的争论。当初弹劾熊廷弼的官员如今都不敢再出声,原来攻击的,便是熊廷弼稳坐辽阳不动,由此换上了一去辽东便要收复抚顺的袁应泰。这下可好,抚顺还没等定下出兵日期,这沈阳倒是落到了努尔哈赤地手里。且辽阳也危在旦夕。若是按这些大臣们心理想地。可没人认为辽阳还能存得半日。

这样一来,当初弹劾熊廷弼的,到成了被弹劾的目标。单这一事,便足足议论了一个时辰,直到皇上怒气渐生。才稍有收敛。当然,如今辽阳还在袁应泰手里。熊廷弼的起复一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当袁应泰的大捷报到京城,场面顿时逆转。倒不是说袁应泰如何力挽狂澜,大多数地言辞,均指向赫图阿拉被焚一事,什么天意、征兆等等,尽是些言之无物的废话。正如袁应泰所说,对于苏翎,以及辽阳地守、弃,天启皇帝与大臣们还是谈论了许久。不知那种细节到底如何。总之一切结果,都顺从了袁应泰的提议,倒是辽阳的处置,没有明确指明,而仅仅是“随机应变”四字。

但这四字也便够了,至少袁应泰已经得到事后可以解释的指示。

关于饷银,朝廷倒是立刻停止了进一步调集、招募各镇兵马的动作。除了已经出发的兵马一律限期抵达山海关外。不再拨付一钱银子给那些光叫喊着无银便无兵的各地官员。当然,对在途中的兵马。银子是早已发放了的,朝廷也不再容忍拖延。给总兵王威也加了提督援辽兵马的头衔,令其可不经禀报,斩参将以下违令武官。

按朝廷最终议论地结果,这辽东兵马,也不过从将、兵上着手。如此大捷的建立者苏翎,当然独一无二。眼下整个大明能调往辽东的宿将已是不多,再说能调动的大将,大都在辽东阵亡,一个不剩。选择苏翎,也是唯一的指望。是故天启皇帝这回没在吝啬内帑,一发便是一百万,指明专给苏翎领兵之用,其余兵饷均在辽饷中支用,不得占用此项。而原发往后续调集、招募士卒的铠甲、器械,也都优先调给苏翎。

大明朝整治辽事,似乎都在此一举,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苏翎这边,期盼着苏翎能一举收复辽东,擒获努尔哈赤,让这偏居东北地一块土地,不再汲取整个大明朝地血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