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113(1 / 2)

加入书签

。平林左邻平溪,右侧是一座大青山。”

“此山虽不出名,却也巍峨。”

“过了平林,大青山与平溪夹着一条山谷,其中只有一条小道通往北面,可谓是一线之天。”

“这么说,这条山谷十分险恶咯”刘渊目光一闪。

“不错,两山夹水,小道通北,端的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方。”

蔡阳说着,忽然一怔,道:“主公莫不是发现了什么”

“呵呵呵”刘渊斜眼瞟了瞟不远处的密林,对诸位随在身侧的大将道:“前几日,本王就发现了周围的那双眼睛也是一路上没有险地,否则本王断定,他们,早该动手了”

几人相视一眼,顿时有些吃惊。

“照蔡阳刚才所言,本王觉得,这两山夹水之地,却是一个好地方啊,呵呵呵”

“少爷,我们改道吧。”典韦道:“那样的地势,任凭兄弟们战力滔天,也奈何不得啊”

刘渊笑着摇摇头,道:“只准他们算计本王,难道本王就算计不得他们”

“主公的意思是”甘宁沉吟片刻,道:“先下手为强”

“不错”刘渊点头:“本王以为,若有人埋伏,必然藏在小道一侧的山崖上。只待我大军通过,上面乱石巨木一通下来,就是铁打的军队,也要饮恨当场。所以本王决定,花些时间,去看看。如果有埋伏,就顺手解决了事。如果没有,就当看看风景,娱乐心情也好。”

大军浩荡,不半个时辰,就到了平林。

刘渊即刻下令大军驻扎在平林之外,便没了声息。

这天夜里,幽州军营中,忽然有几条影子摸出来,没入了黑暗。

两山夹水的山崖背侧,一处密林里,竟有绵绵不绝,一眼望不到边的帐篷群

这是一处军营。

军营的主帐内,黑漆漆的,没有电灯,也不知道有几个人坐在里面。

黑暗中,有声音传出。

“诸位,白日里有消息,称刘渊那一伙儿人驻扎在平林,不曾动弹。大家有什么看法”

这是一个粗犷的声音。

“哼,能有什么看法波将军,你只管等待鱼儿入彀便是”

这是个苍老的声音。

“万一是刘渊小儿有了警觉,怎么办他一路北上,不曾停歇,偏偏到了此处,才扎下营寨,而且一停便是半天,不合常理呀”

又一个质疑的声音。

“他怎么可能发现难道你以为,我阴煞的藏匿之术,会被发现”

又是那个苍老的声音。

“之前在江面上伏击刘渊小儿之时,那么近距离,都没漏破绽,如今不过一路监视,怎会被发觉”

“嗯,阴老言之有理。”

中年人的声音,他道:“想来刘渊大军疾行,到此地太过疲乏,不宜行军,于是停留个一两日,休整休整毕竟,从临湘到此地,可是近两千里路,他们除了吃饭睡觉,都未曾有过太长的停留。”

“言之有理。”粗犷的声音道:“也就是那纵横北疆的幽州军有此能耐,换成波某的黄巾军,别说两千里,就是两百里也要歇息歇息,才能继续行军。”

“是吗”

这是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声音,陌生,是因为太突然,熟悉,让帐内诸人心惊胆战

“刘渊”

诸人惊怒

“小儿到了此处快走”

“呵呵呵想逃还要看本王是否允许”

话音刚落,便听闻砰的一声,似是什么东西爆裂了一般,接着,三四声爆裂声传来,帐内便没了声息。

接着,帐门被掀开,几条人影走了进来,再接着,灯光亮起。

刘渊站在帐中央,浑身上下十分清爽。

而地面上,有五具无头尸体,一眼看去,就知道被人以重手法捏爆了头颅,惨叫都没有发出一声,就这么窝窝囊囊的死了。

再抬眼一看,帐内的主位上,坐着一个目光呆滞,浑身颤抖的虬髯大汉。

“波才”

典韦闷喝一声,欺上前,一把将其拎了起来。

“主公。”

甘宁、周泰、蒋钦、蔡阳走上前几步,抱了抱拳。

“贼首已死,这几万黄巾贼就成了无主之物,呵呵,无主的东西,不要白不要。”刘渊笑道:“典韦,你且回平林,明日清晨带军启程,甘宁,把波才绑起来,明日有用,蔡阳、周泰、蒋钦,你三人把这几具尸首挂在帐外”

“喏”

次日清晨,当黄巾兵发现主帐外旗杆上悬挂着的几具无头尸,顿时骇然。呼喝间,大批兵卒就将主帐包围了起来。

只因主将波才没被挂在旗杆上,兵卒们才不敢冲进来。

接着,在诸多兵卒的目光下,帐门被打开,便见其主将波才被绑成粽子,仍在了帐边,接着,就有五人走出了大帐。

“刘渊”

有人认得刘渊,不由惊叫出声。

“呵呵呵呵”刘渊站在最前面,根本无视那些对着他的利刃,呵呵的笑声瞬间就传遍了十数里:“波才已被生擒,尔等还不投降”

黄巾兵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面相觑。

“波才,贼子也”刘渊继续道:“尔等大贤良师死前,委托本王照看尔等。张角虽是反贼,却也是豪杰,本王也颇为佩服,于是答应。管亥、程志远等人,俱都投入本王门下,尔等居然听从这贼子的调遣,欲要埋伏本王,端的是大逆不道”

“放下兵刃,弃暗投明,方是正理”

呼呼的风刮过军营,一片寂静。

叮当

不知是谁,将手中兵刃丢在了地上,接着,如骨牌效应,接二连三的叮当声响起,绵绵不绝。

主将被擒,这波四处流窜,无家可归的黄巾兵在刘渊的说项下,瞬间崩溃了。

一个个放下了兵刃,抱头蹲地。

当刘渊率领几万人的降卒经过洛阳的时候,洛阳城内已经风声鹤唳。

不是因为刘渊收拢的这几万降卒,而是洛阳内发生了惊天血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