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64(1 / 2)

加入书签

仁瞻,朕一定要你归降”

此时又有一名传令兵快步而来,在李重进耳边耳语了几句,李重进面色大变,迟疑片刻还是上前低声禀报道:“陛下,司超所部在盛唐县大败,五千兵马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司超、王彦升和王文昭数十骑逃回,如今已在行营外请罪”

柴荣笑容僵住,表情好像吃了个苍蝇般难看,转身拂袖便走,口中大声厉喝道:“差人和刘仁瞻约定,罢战三日,收拢阵前我军兵卒尸骸李重进、李谷、李继勋跟朕回行营”

大周军营地,巨大的金顶黄帐之内,柴荣满脸怒容的看着帐下跪着的三将,司超、王彦升、王文昭三人都是双眼蒙布,上身敞赤,自缚跪于地上,不敢抬头,双眼蒙布乃是自请死罪的意思,李重进、李谷、李继勋三人都是默不作声,大周立国以来还没有损失如此惨重的战例,也不知道柴荣会如何处罚三人。

“把你们的头抬起来把眼上的布拿掉你们以为自请死罪,一死就可以赎罪了么”柴荣的厉喝声响起,帐下三人均是身上一颤,李重进微微皱眉,命人上去将三人绑缚给解了,拿下眼上的布条。

“盛唐的唐军只有三千人你们有五千精兵其中还有一千精锐骑兵你们谁告诉朕怎么会败的司超、王彦升你们都是殿前军宿将,临阵韬略不比赵匡胤、韩令坤差如何败的给朕说个明白你们三个是如何把朕的五千精兵败光的”柴荣的额头青筋暴现,显是怒到了极点。

三人战战兢兢相视一眼,司超只得低头缓缓将整个战役失败的过程说了出来。三人在北逃的路上相遇之后,互相将遭遇一说,加上王文昭对徐皓月的了解,相互印证之下才算大致上明白了是如何战败的。

柴荣一开始愤怒的表情,在听司超讲了一半之后,已经渐渐的平复,越听柴荣脸上越是凝重起来,听完之后,站起身走了几步,忽然停下身来,看着王文昭问道:“你说的徐皓月可是个二十多岁,面容清秀,身长七尺的男子”

王文昭点点头说道:“正是,陛下见过此人”

柴荣重重的嘿了一声道:“假如那天朕知道,在颍上城交易的商人是英家的人,岂会放过他们”

王文昭张大了口说不出话来,他为了让柴荣相信英家有宝藏,在英家打探消息的时候并未向柴荣提起英家外出行商之事,生怕柴荣怀疑英家没有宝藏,何况那时候他也不知道英家会到哪里行商,现在想来有些后悔起来。

柴荣看了看李重进、李谷、李继勋三人,沉声道:“你们怎么看朕的军队被一群难民打败,难道南人还这么能打么”

李重进如今风头正盛,上前答道:“陛下,末将看来这徐皓月图谋此事一定并非偶然,观此人用兵,环环相扣,英山之地他定是广布了眼线,有当地村农通风报信,是以司超一分兵,他立时知晓,半路先伏击应援兵马,回头再夜袭王彦升,最后联合唐军反扑司超,两夜三战,来回数百里地,逐个击破,在吾军毫无防备之下,忽施突袭”

柴荣皱眉打断道:“朕不是要你夸奖他,朕是问吾军是败于民心,还是徐皓月此人的智谋”

李重进答道:“是败于徐皓月智谋,假如难民没有他的智谋,胡乱冲杀,没有阵势、没有进退之律的乱民在吾军眼前,只是一堆劈柴而已。”

柴荣松了口气道:“朕果然没错,要让南人对我大周不再心存狎侮,大周必须武力征服淮南各地,才能震慑唐廷”跟着回头看了看李谷和李继勋,沉吟片刻道:“李谷”

李谷急忙上前道:“臣在”

柴荣缓缓说道:“朕命你为盛唐、庐州招讨使,统兵两万,前去征伐盛唐、庐州,白延遇为你前部前锋”

李谷大声领命,柴荣跟着看了看跪着的三将,缓缓说道:“司超、王彦升、王文昭三人各降三级军职,仍在李谷军中留用,随李谷一同征进,他们三人到过盛唐,算是熟悉地理也熟悉敌方统帅,就让他们三人在李谷军中戴罪立功”司超、王彦升、王文昭三人连忙叩谢。

正当柴荣安排军议之时,帐外有近侍奏报说唐廷遣了使者到来,商议割地议和之事。柴荣大怒,飞起一脚将面前的矮几踢倒,大怒道:“将来使赶回去告诉唐人,朕不报盛唐之仇,誓不罢休”他愤怒异常,滁州、扬州大捷带来的喜悦已经荡然无存。

第一卷武王山庄第一百零六章青堂羌李庆

英山,天堂寨。

徐皓月呆呆的望着桌上的几把打制完成的白甲军弯刀和白甲军龙骑兵军刀,打倒是打出来了,但听了英芜玉和几个铁匠的话之后,徐皓月很是郁闷。

“姑爷,拿到你的图画之后,我便分派铁匠房挑了十几个铁匠熟手,选材、炼铁、百锻之法,费时十多日,失败十多次之后,才勉强打造出来这三把弯刀和一把军刀,若姑爷只要几把、十几把也不算难事,但要想大量产置,只怕是太费人力物力,而且不划算。”英芜玉可不和徐皓月客气,叽里呱啦说了一通,徐皓月算是明白了,费力打出来的弯刀和军刀是用百锻技法打制出来的,打造成本很高,不适宜量产。

跟着英芜玉指着身旁匠人中一个眉清目秀的年青人说道:“他叫李庆,乃是凉州人,在周国征伐西北的时候被掳,周军攻寿州征伐民夫,他也到了淮南,前番逃了出来,辗转跟着难民上了英山。他本是青堂羌人,祖传有种锻铁之法,或许可以改善,李庆和姑爷说说看。”

那李庆汉语说得生涩,但一字一句的缓缓说来,徐皓月还是能听懂,“姑爷,小人祖传的锻铁之法或许能大量制出这两种刀来,但小人也曾反复试过,用小人祖传之法,到了这里却无论如何不能成功,打出的刀具脆而易折,小人也不明白这是为何。”

徐皓月听说他是青堂羌人,这才依稀想起来,从前关注古代刀剑的时候,曾今看过西夏瘊子甲和夏国剑的记载,后世西夏的刀剑、铠甲举世闻名,和他们采用锻铁炉鼓风用的竖式双木扇风箱和著名的冷锻技术分不开,而且他们还占了个大便宜,中原地区的铁矿之内含硫等杂质颇多,但西北之地的铁矿含杂质很少,所以冷锻技术才能大量应用,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有过冷锻的记载,但放到宋朝用冷锻技术,却怎么也不能成功,现在听李庆说了,徐皓月明白这是原料上出了问题,但可惜自己的化学不是很好,如何去除铁中的各种杂质,他却是一筹莫展。

徐皓月皱眉叹口气说道:“既然这样,只有等日后再说了。”

那李庆又说道:“还有姑爷,我也看过我们使用的弓弩,射程不算太远,我这里有种弓弩,假若打制出来,或可射倒两百步以外。”

徐皓月听了先是一愣,跟着喜上眉梢,说道:“你且说来看看。”

“我这弓弩以桑木为身,檀为秢,铁为蹬子枪头,铜为马面牙发,麻绳扎丝为弦。弓之身三尺有二寸,弦长二尺有五寸,箭木羽长数寸,应该可射二百四十余步”李庆缓缓说道:“只是小人尚未试制,不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