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33(1 / 2)
面,一年来也有很大进步。这表现于:已经不至于作冒险的战争,对于保护干部上也已充分注意。开始自动的学会运用机动的战术。不硬攻实打,不死守旧区,南满各活动部队相当能互相呼应。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本书引用的当年原汁原味的史料,有些仅为一己之见。由于各人认识能力不同,加上环境限制,难得从容调研,也就难免有误。但是,上面摘自1936年7月26日小洛关于南满情形的报告的这些文字,不在此列。
在东边道采访,笔者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老人对杨靖宇的敬仰。有老人说,一些被1军收编的山林队,也一口一个“俺们的杨司令”。
独立师挺进东边道前后,对外宣传的重要话题之一,就是揭露国民党不抵抗的罪行,山林队都能接受。杨靖宇的河南口音,山林队的人听着不大习惯,反倒更让他们觉得亲近。张学良不抵抗,唐聚五等人抵抗一阵子也跑关里去了,这些坐地户把东北扔给日本子,也把他们扔了不管了。而杨靖宇这样的共产党大官,却抛家舍业从关里跑来打日本子,人家图的啥就凭这一点,他们就信服杨司令,信服红军。
凉水河子战斗后,一次与敌遭遇,黑灯瞎火,杨靖宇带保安连5个人走散了。附近的“青林队”听说了,首领立即召集弟兄,说今儿个咱们豁出去这上半截,也得把杨司令接来,不能让他有个闪失。
1936年5月,伪满第1军管区司令官、外号“于大头”的于琛溦,发布告悬赏500元捉拿杨靖宇。在抚松县,敌人还用个假人头示众,说是“共匪司令杨靖宇”。又造谣说杨靖宇从苏联的海参崴领到78000块大洋,自己盖楼买地了。
独立师成立时就没有2团,2团是军部和后来的1路军总部的代号,有时又称营部、大队部,称杨靖宇为营长、大队长。从参军要有保人,到士兵编号、军部代号,1军的防奸保密工作应该是最好的,还是被敌人钻了进来。
旱葱岭伏击战后,部队转移到西河掌,杨靖宇命令参谋长高大山带五个警卫员,将教导3连缴械,不管是谁,胆敢反抗,立即枪毙。3连长正在剃头,高参谋长命令他整队集合,队伍刚站好,就被一支手提冲锋枪和4支匣子枪逼住了。1师3团一个连很快赶到,将这个连看押起来。
参加了全过程的王传圣,只是机械地执行命令,审讯后有人招供了,可把他吓了一跳。原来3连的教官和军部一个姓关的号兵,是敌人派进来的奸细,把3连长、1排长和军部的史号长等等,拉过去十多个人。他们已经密谋好了,准备这天晚上首先杀害杨靖宇,军部这边枪响为号,教导3连即以“抓叛徒”为名包围军部,得手后把队伍拉出去投降。
1938年春节前,军部、教导1团和2军的一个团,被日伪军包围在辑安县四方顶子上。打了一阵子,杨靖宇指着东北方向的敌人,告诉教导1团政委黄海峰:这边可能是双岔河的马营,你去打三枪,看看他们什么动静。
黄海峰去了,一会儿“吧吧吧”,三声枪响过后,对面山上以同样节奏回应了四枪没错,是那个信“家礼教”的马营。
“家礼”即“在家礼”,老百姓称之为“家礼教”,是一种帮会组织,帮规小册子封面四个大字“义气千秋”,其成员遍布各地各行各业。伪军中当然也有。因其师祖姓潘,要了解某人是不是“家礼”人,就道“请问老大贵姓”,答曰“小的在家姓x,出门姓潘”,这就是了,彼此就以“左三老,右四少”的手势行见面礼。如被人欺侮、殴打,高呼“俺姓潘的不是好惹的”,围观者中有“家礼”人,就要挺身相助,无论彼此有多大仇恨,一旦明了是同帮之人,都不能伤了和气。战场上当然也不能自家人打自家人,只是难以按常规辨识,就鸣枪为号,叫“打三老四少枪”。
这个马营的营长是“在家礼”,部下也大多入教,这下子就冲天打朋友枪了。
歪脖子望山战斗,用歌“突破”敌围,四方顶子再用“家礼教”制止敌人围攻。
1939年“野副大讨伐”中,日寇曾利用“在家礼”在东边道和东满地区进行“宣抚”,之后在热河又如法炮制。像其他一些帮会一样,后来还是被日寇取缔了,那是能利用的都利用完了。
无论杨靖宇多忙,每天脑子里转动着多少大事,如果忽略了这类小事,就可能付出代价,甚至吃大亏。
杨靖宇还和一些山林队首领拜把子,认了不少房东大娘做“干妈”。拜把子就是结拜兄弟,一般人都明白,“认干妈”就得说道几句。这是种民间风俗,孩子金贵,怕夭折,从小给他她认个干妈,两个妈妈好养活。再就是像杨靖宇这种,老人非常喜欢你,就认做干儿干女,结成一种非同一般的母子母女关系。特别是那种没有儿女的老人,更是视同己出。
据说,杨靖宇曾经犹豫过,特别是对前者,但他还是拜了、认了。
因为王明、康生认为这些都是封建的东西,共产党员怎么能搞这些乌七八糟的东西
一些老人讲,山林队头头要跟杨司令拜把子,那是真心宾服佩服杨司令,要跟他打日本子。在这些人心目中,这是生死之交,是最高规格了。你不干,就是瞧不起他,就会跟你翻脸。那时那人讲究,八拜之交,不是闹着玩儿的。也有背叛的,那人就臭了。连磕头弟兄都能卖了,谁还敢答理这种人杨司令认干妈,有的老太太可能觉得有这么个干儿长脸,就不会有人欺负他们家了。就算有这心思,日本子要想让她出卖杨司令,那是难上加难。实际上,那时用这些办法跟日本子斗心眼儿的人多了,算个什么事儿
第11章 西征
1师首征
本溪县草河掌乡汤沟,是笔者家乡著名的旅游疗养地。这里是辽东大山里谁也数不清的沟沟岔岔中的一条,东西走向,北侧陡峭的山脚下是条清亮的河流。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仿佛一夜间,隔河沿岸矗起一幢幢色状各异的多层建筑,从沟口一路向沟里排列开去。中段河上拱起一座水泥桥,把游人接引到山下的“杨靖宇纪念馆”。桥下不远处,河边一块可容坐十几个人的大青石上,嵌着三个铜铸大字“将军石”。
决定1师西征的会议,就是在“将军石”上议定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