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680(1 / 2)
想详细的制度,没有详细的规划,只知道花钱办事,不知道有多少钱被白白的浪费掉了,于国来说,这就是犯罪”
“恩师此策大善。”
高智周第一个就表示赞同,他是户部尚书,若真有了这样一份政财预算,他的工作可就轻松多了,不用每天应对那些到户部来伸手要钱的官员。想要钱,先提出申请,交给内阁审核,通过了再来伸手。
要是还想以前那样来打人情官司,那就对不起了,只能说明你这个主官做得不称职,那可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而且有了杜睿撑腰,他也就不怕那些师兄弟来他的门口打秋风了。
一时间,高智周只觉得自己这个户部尚书的前途一片光明。
高智周是乐了,可是余下的大臣则是一脸的苦色,要是按照杜睿所说的那样操作的话,无疑会极大的增加他们的工作量,这件事还不能马虎,要是要少了,到时候钱不够用,要是要多了,估计内阁也不会通过,可是杜睿的这个提议分明就是一件大好事,他们又无法反对。
杜睿所提出的财政预算,实际就是绩效预算,其核心是主张朝廷的预算,必须与朝廷的中长期战略计划相结合。
强调以官府职能的整体目标为导向,用绩效作为约束手段,以绩效责任换管理自由。
在强调内阁这个最高机构对支出总额进行控制的同时,将自由使用预算资金的权力赋予各个下属部门。
比如七部,朝廷按预算将钱拔给了你,那怎么用这笔钱,就是你自己的事了,朝廷只看绩效,你的部门拿了这笔钱,到底做了什么,所做的工作和所花出去的钱,产生的效果如何是值是亏这将直接反映出一个部门官员的能力。
这种绩效预算制度的特点,是按计划决定预算,按预算计算成本,按成本分析效益,然后根据效益来衡量官员的工作业绩,这样一来,对于监督和控制预算支出,促进官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提高支出效益、防止浪费、最大程度的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将有极为积极的作用。
这个财政预算方案一经杜睿提出,作为时代精英的一众朝臣只是稍一思索,立即就明白它好处所在。
以前各部门官员绩效考核的方式都比较模糊,如何评定一个官员有能力,很难有直观的对比,以至于官员的升迁经常不是看能力,而是看资历。
许多官员便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里。尸位素餐、得过且过,反正混够了资历便能升迁。
历朝历代以来都有对官员能力考评的工作,就比如后世有部辫子戏宰相刘罗锅里面曾出现过的京查大计,就是对官员能力考评的一项工作。
只不过历朝历代对这种工作都没有过一个详细的规章制度,进行的时间,次数,以什么为依据,也十分不健全,到头来只能看那些文案,或者走人情帐。
现在若是按照杜睿的意见,实行财政绩效预算的话,无形中对官员能力的考评也有了一个更为严格的标准,本身在一个部门提出预算时,预算由哪部分组成,有没有什么新想法、新项目,都一目了然,若是申请的预算只包含了本部门官员的俸禄,那就表示这个官员啥事也没打算干,就是混日子。
若是申请的预算包含有新项目的支出方案,那么这个项目完成得如何效益如何年底立即就反映出来,而工作的绩效等于官员的能力,朝廷可以依此给予奖罚。
而且一旦超支了的话,也会有严格的审计措施,钱花出去了,花到了什么地方,说得清楚没事儿,要是说不清楚,那么很显然就是被人挪用了。
所以说要是施行杜睿的这种财政预算措施的话,无疑还能贪污犯罪,净化官场,实在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既然这种财政预算的好处不言而喻,三省的执宰很快就点头表示赞同,然而七部尚书除了高智周外,其它人都默不作声。
原因很简单,财政预算直接针对的就是他们,一但实行,他们的能力将直接反映出来,一时间各人心里都有些没底,让他们如何点头赞同
但这种预算的好处明摆着,一时之间他们又提不出反对的意见来。
直接反对,就等于说对自己的工作能力没信心。自己都没信心,让别人怎么有信心那还在这个位置上呆得下去吗赶紧回家抱孩子去吧
因此,他们只能沉默着思索这种新政策对自己的利与弊。利还是不少的,毕竟预算一但通过政事堂审核,那这一大笔款项怎么使用就由自己说了算。可以说,他们手上的权力得到了很大的加强。
这对这个时代的官员来说无疑才是重中之重,至于其中对他们的坏处,也就可以忽略了,到时候个凭本事就是了。
第七篇永徽第六章集思广益
财政预算
杜睿给了这个时代的大唐精英们一个全新的概念,财政预算这回事儿,要是放在杜睿生活过的前世,即便是不知道其中更深意义的人都能知道一个大概,最为直观的就是,电视节目里,网络上时常会出现一条碍眼的新闻,小日本或者大老美时不时的就会因中费支出的透明度,横加指责,而军费支出也是财政预算的一部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