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192(2 / 2)

加入书签

“累了,回去了我和三妹才过来的。”妲己看到小摊上的东西,眼中一亮,自然也顾不上多理会我,答着话,手上便拿起了东西,连声问起价格来。

我哑然失笑,素素心喜还只是看着,妲己却是连价格都问起来了,看她样子不买回去是不行了。

“店家,你给我都包起来吧,一起多少银子”我朝那店家招招手,说道。

“小姐,你看这东西做得挺精致的。”在小摊另一边,我这时才发觉还有两个女子在看着这些东西。左边的女子穿着一件藕色棉袄,围着一坎银色围肩,半弯着婶子,捏着一件娃娃肚兜的十指如玉般光泽;右边的女子穿着一件缀花的兰色棉袄,双手拢在袖中,站在一边看着。

“这位姑娘,真是不好意思,这些东西刚刚那位公子全买下了。”店家干笑了两声,指着我说道。

“啊”那看着肚兜的女子有些失望的站起身,顺着店家的手指看了古来。

时也恰巧,她朝我看过来的时候,我正看着她,两人目光一碰,都是微微一愣。片刻之后,我朝她微微一笑,算是礼貌;她却在见到我这一笑之后,惊讶得整个人微微朝后一退,睫毛扑闪着,瞳孔微微缩了起来。

这女子并不算漂亮,看年纪只有十六七岁,说是少女才对,可整个人却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味道,似柔弱却又透着一股坚强,似淡雅却又透着一丝不羁。虽然与文姬一般有着娓娓的大家闺秀的书卷气,可那微微一缩的眼神却显出她极为自傲,不似文姬那般平淡谦和。

避开眼神,那少女低头站了一呼吸间,便道:“既然如此那便算了,有劳店家了。”

店家忙称不敢,并要她明天再来,说是定会给她留上一套。

见那少女转身要走,妲己突然道:“妹妹且慢。”也没见她怎么动手,拦到那少女子面前时,却捧上了一整套娃娃的物事。

那少女眉毛一动,先是疑惑的朝我这里转了转眼,才看向面前的妲己,微一敛礼,道:“不知这位姐姐有何事叫住小女子”

“妹妹不是看中了这些东西吗”妲己一笑,捉着那少女的手,将东西放了上去,“我们多买了几套,这套就送给妹妹。”

虽然还有一层薄纱,可如此近的距离,那少女一下就看出了妲己的容貌如何,微微一怔神之后才醒悟道:“这如何使得”将手上的东西朝妲己推去,“几位姐姐既然已经买下了,小女子又怎能夺人所爱即便要,明天来也是一样。”

妲己自然不会伸手去接,两人推来推去,一时间居然无法消停,连带着,妺喜文姬素素都上去帮忙了。一个人对着四个人,那少女丝毫不见慌乱,一一答来对去,就是不肯收下那套娃娃物事。看到这般情形,我好笑不已,原本不过很简单的事情居然被这五个女子闹成这样,偏偏五人又轻言细语,礼来礼往,谦恭客气得仿若人在看戏一般。

我摇了摇头,侧头看到身边的褒姒抿嘴微微笑着,带着一丝调笑道:“褒姒,你怎么不也上去帮忙说说”

褒姒转眼看着我,道:“我才没那个本事,说是说不过上去了也帮不到什么忙。大姐最是心软,见着那女子没买到东西是因为我们都买下了,自然会上去帮着说;文姬妹妹最是懂理,知道让一个女子再跑出来一次,说不定会有什么危险,出了事虽然不是我们干的,却是间接因为我们,所以她也上去帮着说;四妹倒是凑热闹的成分多”说到素素,褒姒扑哧一笑,虽然有面纱遮着,却也急忙拿手挡了挡,“二姐是有侠义心肠,这就好比见着了落难的人,上去帮忙一样,原本一心只想着要那女子受了,现在就恐怕因为四妹上去闹了两下,也玩笑开了。”

想不到褒姒居然从这点小事看出这么多东西,我有些惊讶,这话里说的可都是与人相同啊

“都说褒姒你话少,可谁知道我家的三妹子可聪明得紧呐”带着笑,我调笑着说道。

被我这么一说,褒姒脸上的晕似乎能透过面纱出来一般,暗着白了我一眼,偷偷将头低了下去。

就这一岔,再看过去时,那少女却已将手上的东西交给了身边的另一个女子,谢礼道:“小女子谢过诸位姐姐厚爱,明日还请诸位姐姐来城东李府一叙,让小女子聊表谢意。”

“谢就不用了,去你府上说说话倒是不妨,只是我们家少爷和另一位姐妹”文姬拉起那少女的手,微笑着朝我这边一抬下巴。

那少女一怔,看了过来,却与我的眼神错了开,回眸笑道:“那是无妨,几位姐姐尽管来便是。”

“那女子谈吐不雅,看来不是什么寻常人家的女子。”回到住的小园子,整理着买来的东西,文姬说道。

“看你们那架势,若不是同为女子,只怕那女子会以为被人吃了也说不定。”我摇了摇头,有些无奈的说道。

文姬吃吃笑着,放下手中收拾的东西,在我背后轻轻一搂,道:“哪有爷说的那么可怕若是寻常女子,我们姐妹才不会说那么久。”

“再说,我们几位姐妹都有点好奇,她年纪不大,还没嫁人却来看这些娃娃的东西”

拉过她,让她靠在我胸前,点了点她的鼻头,我笑道:“这是人家的私事,你倒关心起来。象明日你们去她家府上,什么名字啊就没问一问”

文姬张嘴做势来咬我的手指,狡黠的笑道:“爷怎么知道我们没问,那时你可正在与三妹亲热,自然是管顾不到。”

“什么亲热,大庭广众之下只说会子话而已。”我挑了挑眉,在她臀上拍了拍。

文姬双颊染晕,吃吃笑着,一双眼睛又媚又水:“我们自然问了,那女子姓李,名清照。”说着,她人朝后仰,一就势将那红蜡吹灭去。

“想不到王公子居然与东坡居士交好,着实另老夫惊讶。”坐在我对面的是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他轻捻着胡须,“人生百年,如白驹过隙,昔年曾与东坡居士煮酒论茶,也曾受过他的举荐唉”说话间,他满是唏嘘感慨,端起石桌上的酒一饮而尽。

其实李格非要说的是世事无常吧我默然无言,端起酒亦一干而净。在朝为官的人大抵都讲究一个“同”字,如:同乡,同好,同门;也讲究一个举荐,被举荐的人通常都会尊称举荐自己的人为“师”。李格非虽然中过进士,但也是靠苏轼的举荐才平步青云,但李格非是王安石政治思想的实践者,朝政上面与苏轼不在同一条战线上,原本交好的人便格格不入。也想起李清照写自己第一首词如梦令的时候,作为文坛大师的苏轼便没有任何评价。

“前些年,听闻苏公知惠州、琼州、昌化等地,穷乡僻壤,路途遥远,他年事已高,恐怕经受不住,老夫碍于面子却没有劝他放下心事,不再理会朝政。”李格非慢斟酒,神色不郁。

“即便文叔公说了,恐怕苏公也不会答应吧。”我淡淡一笑,听他话里的意思,有要我在他与苏轼之间调和的味道,“再说,以苏公的性格,当不是那种心胸狭窄之人,否则何来大江东去的格调”

李格非一愣,看着我,将酒壶缓缓放下才摇头自嘲的笑道:“是老夫想差了,与苏公几十年倒不及王公子了”

我张了张嘴,正要谦虚几句,外间园子却传来了一众女人银铃般的笑声,如碎玉落盘,叮当之间,悦人耳目。李格非脸色微微一沉,沉吟半晌才尴尬的望着我,无奈的道:“老夫疏于管教,小女如此不懂规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