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31章 皇族内阁(2 / 2)

加入书签

不过因为政治改革涉及利益之深,改革范围之广,工作量十分巨大,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因此要经过一定的准备阶段,并把政治改革的工作向社会各界公布。

满朝要进行政治改革的消息引起很大的轰动,满朝建国二百多年,在社会上也拥有很多的支持,尤其是学习八股文出身的文人,对满朝还抱有非常的期望,希望满朝能够东山再起,扫灭六合。

在他们看来,朝廷终于“开窍”了,似乎又一次拥有了起死回生的可能。很快期盼满朝朝廷再起的势力在声势上立刻压过了革命派和各地军阀,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广泛拥护。

他们东奔西走,天真的以为君主专制终于要一去不复返,民主社会即将到来。

在对外公布了政治改革的原则之后,满朝便对中央官制进行了改革,废除了许多已经不再适应新制度的行政机构。在打破了原有的六部制度之后,又新增了许多新的行政部门。如邮传部、海军部、陆军部等等。

随后,满朝敕令地方政府要尽快筹建咨议局和资政院。咨议局是一种地方的审议机构,该机构可以监督地方政府的财政及行政。但是该机构无法责令政府按提案进行具体实施,因此咨议局更像是一个咨询机构。

被各种舆论左右的孙宁革命政府和各军阀势力,为了不引起公愤,纷纷参照改革,等到1840年10月,除西域外,所有的省份都已经按照预定计划完成了组建。

而资政院的权力则较咨议局扩大了许多,可以议论国家税收、财政、法律等问题。但需要注意的是,资政院并不具备修改法律的能力。如果想要修改,则必须将提案提交给皇帝批准方可生效。

咨议局和资政院的建立,是满朝仿照西方议会制度进行建设的一种具体尝试。虽然咨议局和资政院二者的权力皆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如地方咨议局议员的选拔受到严格限制、资政院无权直接立法等等。

但西方国家在建设议会制度时,也曾经有过这样的发展阶段。至于西方后来的议会制度,则是在不断的摸索过程中才得以慢慢完善的。

满朝在这方面的改革可以说也是一种成功的尝试。

1840年12月8日,满朝宣布裁撤军机处,成立责任内阁。

任命大贝勒奕山(皇族)为总理大臣;

琦善(皇族)、曹振镛为协理大臣;

博尔济吉特·琦善(皇族)任民政大臣;

贝勒载洵(皇族)任海军部大臣;

贝子溥伦(皇族)任农工商部大臣;

宗室寿耆(皇族)任理藩部大臣;

廕昌(国族)任法部司法大臣;

卢荫薄任外务部大臣;

唐景崇任学务部学务大臣;

盛景仁任邮传部大臣。

下设外务、民政、度支、理藩等10个部。

新内阁成员11人,其中国族7人,皇族6人,汉族仅4人,所有的军机大事都有皇亲贵族把持,人们把这个内阁称为“皇族内阁”或“亲贵内阁”。

汉臣在内阁中所占的比重也较小,只有4人。也正是因为如此,这届内阁被世人讽刺地称之为"皇族内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