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95章 芬兰战争(2 / 2)

加入书签

芬兰军队总司令威廉·亨利·卡文迪许-本廷克带领芬兰军民依靠曼纳海姆防线坚决抵御世界科盟军队的进攻,同时派出大量的小股部队对世界科盟军队进行袭扰。

芬兰同时在国内进行紧急动员,原本的2万军队被快速扩充到12.7万人,编5个军,9个步兵师、1个骑兵旅和一些独立的边防部队。

另有预备役人员30万,后备役“民卫军”10万以及妇女服务队10万。

但芬兰军队十分缺少反坦克炮和弹药油料,全军只有反坦克炮约100余门,枪弹仅够2个月、炮弹仅够3个星期作战之用。空军同样不足,仅有轰炸机30架,战斗机56架,侦察机59架。

深感实力不足的芬兰政府向世界各国寻求支援,大德意志帝国巴扎特与世界科盟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也签订了双方的势力范围,芬兰被划入到世界科盟乙方,大德意志帝国因此没有做任何反应,持观望态度。

英法两国虽表示愿意派兵支援芬兰,但瑞典与挪威因害怕世界科盟把战火扩及整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而拒绝英法军队过境。

结果,直到战争结束,芬兰才陆续得到英法援助的156架飞机、400余门火炮、85门反坦克炮和其他一些军用物资。

战争从1890年12月5日开始至1891年3月18日结束,历时近3个半月,前后分两个阶段,在整个战争期间,世界科盟军队凭借优势兵力始终处于进攻态势。

其企图是集中主要兵力在卡累利阿地峡实施进攻,在其他地区以部分兵力牵制芬兰军队,粉碎芬兰军队主力,在最短时间内迫使芬兰议和,结束战争。

劣势的芬兰军队始终处于防御态势。其企图是在卡累利阿地峡集中主力扼守曼纳海姆防线实施阵地战,在其他地区以少量兵力利用有利地形实施机动战和游击战,最大限度地迟滞世界科盟军队的进攻,等待西方的援助,争取在有利条件下与世界科盟议和。

由于世界科盟的行为是明显侵略,引起许多外国团体的不满,送来物资和药品援助芬兰,在美国和加拿大的芬兰移民,有许多回来参加战斗。在战斗期间共有1,010丹麦志愿者、895位挪威志愿者、372位英国志愿者、346位芬兰在外国的移民和210位来自其他国家的志愿者参加了战斗。还有许多外国记者来芬兰报道。

瑞典当时还非中立国,只是声称为“不结盟国家”,但也支援芬兰军事物资和现金,有8,700位瑞典志愿者准备到芬兰参加战斗,其中包括一支空军,有12架战斗机、5架轰炸机和8架后勤飞机,占当时瑞典空军的1/3,他们放弃瑞典军衔,准备到芬兰战斗,还包括900位地勤工人和工程师。瑞典志愿军有8,402人在2月中旬参加了战斗,33人战死。

经历了3个半月的战斗,芬兰军队已濒于兵员枯竭、弹尽粮绝、外援无望的险境。

在这种情况下,芬兰政府在瑞典的斡旋下于3月20日派代表至莫斯科与世界科盟议和。

最终结果让芬兰十分失望,芬兰失去了卡累利阿,包括芬兰第二大城市维堡。

它使芬兰丧失了1/10,即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芬兰军队总司令威廉·亨利·卡文迪许-本廷克痛楚地说:“该条约给我国的战略地位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我们丧失了本来可以保证我们阻止入侵军队前进的全部要地。新的国界使芬兰暴露在侵略者面前,而莫斯科则像一支指向我国心脏的手枪。”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