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61节(1 / 2)

加入书签

好在苏婷王静芳寄来的信,和转账取款的凭证她都保存得好好的。并且除了三阳巷,其他房子她都是通过银行转账付的钱,同时有跟人签订购房合同,证据非常完整。

调查的人下来后查得非常顺利,不到一周就提交了调查报告,证明贺家的财产来源没有问题。

并且调查结束不久,贺东川就升了职。

因此,虽然上面没有公布写举报信的人是谁,但贺东川升职不久,他的竞争对手就仓促转业离开了沪市,所以这背后的人不难猜。

但调查引起的连锁反应并没有就此结束。

上面来调查,肯定不会只查举报信上列明的那些,苏婷把这些年她买过的房子都列了出来,哪些转给贺焱了,哪些拆迁了,拆迁又分了几套房……全都说了。

虽然调查组的人,嘴巴看起来都很严实,但调查结束后还是透出了不少风声。

如果说,苏婷在沪东买的房子接二连三传出拆迁的消息时,大家的情绪是从羡慕到惊讶再到好奇苏婷到底在沪东买了多少房子。

那么这一次,大家的情绪就只能用“麻木”来形容,羡慕两个字他们已经说累了。

当然也有人怀疑苏婷是蜗牛成精,不然她为什么对房子这么情有独钟,一有钱就买房。就算是大白菜,也没有这么买的吧?

但偏偏她还买对了,她在沪东买的房子,在过去一年里全部迎来了拆迁!她在沪西买的房子虽然没有拆迁,但房价都翻了好几倍。

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到周日,大院里的人就成群结队地往市里去。

他们去市里干嘛?

当然是去看房子啊!

第142章 番外三-买车

其实在这个年代, 开始大范围拆迁的不止沪东,整个沪市都在往外扩张。

像驻地所在的县,早在八十年代末刚撤县设区那会, 就陆续有村子传出拆迁的消息。只是规模没有沪东那么大, 声势被盖了过去。

而着眼海军大院,则是因为没有人在附近有房,孟秀珍倒是在县里买了两套房, 但都不在拆迁规划中。

所以周围村子拆迁, 反而没有离得更远的沪东拆迁时在大院里掀起的波澜大。

但这是一时的,随着周围村子里的人都因为拆迁变得富裕起来, 长期生活在大院里的人难免生出落差感。

改开以前, 他们大院是附近日子过得最好的。那时候城乡差距大,国营厂工人月工资能有三五十,农村人辛辛苦苦种一年地,年底一家子分红都不一定能有五十块, 更何况家属能随军的军官,工资基本都由百来块。

改开以后虽然周围村子里很多人陆续做起了生意,甚至出了好几个万元户, 周围的人日子渐渐好起来,似乎有碾压大院住户的趋势。

但八十年代中期政策明朗以后, 大院里的军嫂也陆续做起了生意,孟秀珍也冒了头, 两边的差距逐渐缩小。

然而进入九十年代,随着周围村子陆续拆迁,十万元户开始遍地走,差距被再次拉开。

而这一次拉开的差距,大院住户很难追得上。

种种刺激下, 大院里以前没有想过在沪市买房的人都改变了想法,他们算是看出来了,在这个年代做什么生意都不如花钱买房。

想想贺家就知道了。

苏婷画连环画是能挣钱,但她出版这么多连环画挣的钱,也不如房屋拆迁挣得多。这不,拆迁款前脚下来,后脚她就去买了房。

这是为啥?

尝到甜头了啊!

大院里的人琢磨着,纷纷扎入买房的坑,钱多的买大点的,钱少的买小点的,地段好的他们愿意买,地段偏的他们也能接受,反正再偏不可能比几年前的沪东偏。

到了九一年,谁家手里没有捏着一套房,出门都不好意思跟人聊天。

大院里能引起讨论度的话题,也基本都跟买房有关。

当然也有例外。

贺家资产曝光后,他们家就成为了大院里的顶流,任何动向都能成为大院里的热议话题,小到慢慢期末考试成绩,大到苏婷准备买车,都够大家讨论好几天的。

前者能讨论好几天,是因为慢慢上初中后好像开窍了,成绩常年稳定在年纪前三,中考更是考出了全市第五的好成绩。

而三年住读生活让慢慢变得更加独立,所以选择高中的时候,她没有像当初贺焱一样,选择离家最近,而是去了全市最好的高中。

因为慢慢的学校聚集了全市成绩最好的同学,所以进高中后的第一次月考,她没能进年级前三,排在了第四。

慢慢并不满意自己的成绩,学习起来更加努力,一个学期后,她的成绩稳定在了年级第一,并且直到高一,都再没能往前进一步。

慢慢常因此感到挫败。

她并不是输不起,也不是忍受不了当第一。

只是第一上课时从来漫不经心,下课后比起学习,也更愿意跟同学一起去打篮球,并没有花太多心思在学习上。

每一次看着两人之间的分数差距,都会让慢慢认清一个现实,那就是在真正的天才面前,她只是个普通人。

苏婷得知慢慢的想法后,表情非常一言难尽:“你这都算普通,我跟你爸还怎么活?”

慢慢没听懂苏婷话里的意思,疑惑地看向她。

“我上初中的时候,成绩年级倒数,而且我上的初中只是公社中学,在县里都排不上名次。”

初中考年级倒数的是原身,但为了开解闺女,苏婷决定张冠李戴,自黑一把。

黑完自己,苏婷又说贺东川:“你爸爸读书时的成绩虽然比我好一点,但他上的高中不算首都最好的,成绩也没有好到总考年级第一的程度。如果唯成绩论,我跟你爸智商应该都不如你,你都在这里自惭形秽,我跟你爸是不是该捂脸痛哭?”

“我不是这个意思,”慢慢连忙解释,“我只是、只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