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22章 交税(2 / 2)

加入书签

当听到各自的征收份额时,衙役们都惊呆了,怎么比往年少了这么多?

尽管衙役们十分疑惑,谢启也没解释,要是传到皇帝的耳朵里就不好了,于是轻咳一声道:

“肃静!还不赶紧散了办差事!”

听着谢启的训斥声,衙役们这才回过神来,向谢启行礼告退过后便向着各自负责的村落赶去了。

虽然谢启安排好了衙役前往每个县衙去监督百姓纳税,但他还是有些好奇纳税是怎么个流程。

于是在办完了衙内的一些简单事务之后,便向着衙外走去。

横竖也没什么事,他便带了几名随从骑着马去各个县城里巡查一下收粮税的情况。

谢启第一站来到的是素有“绵州府粮袋子”之称的灵山县。

虽然灵山县也靠山,但它的耕种面积可比其他两个县大得多了。不仅如此,灵山县的土质也比周边县城的土质好上许多。

由山林开辟出来的田地每年也能收获不少的粮食。

今天是交粮税的日子,也是百姓们的大日子。灵山县可是格外的热闹。

等谢启一身便服带着随从来到灵山县的时候,街上早已人满为患了,他还是第一次见到这种盛况。

街上有挑着粮食准备缴纳粮税的百姓,也有不少百姓牵着自家孩子出来闲逛,更多的则是半大小子们在街上穿梭。

难得现在闲下来,而且今天是纳粮税的日子不用交入城费所以百姓们大多都拖家带口的来县城逛逛。

再加上今年少了这么多税,百姓们实在是太激动了。

见街上有些拥挤,谢启也没多作耽搁,直接前往收税的地方赶去。

大老远的,谢启就看见挑着担子排队等着交税的百姓了,而旁边还有不少百姓的家属站在官差们的不远处围观。

因着谢启穿的是便服,官差们忙着将粮食称重,也没注意到他,谢启也就隐在人群中看热闹。

大梁王朝的律法中,男子年满十八岁者才算成丁,而成丁则需要纳粮两石,娟两丈和绵二两。

由于绵州府的经济不是很景气,谢启也就做主免去了娟和绵只收粮税。

以往绵州府每逢交粮税都是用斗来量的,十斗为一石,一个成丁往往要量二十下才能完成交税。

又麻烦又黑心。

毕竟平的一斗和满得冒尖的一斗差距还是十分大的,二十斗下来收上来的粮食可远远超过了两石。

不少官府都是这样做的,交完了朝廷的税收之后,多余出来的粮食就进了自己的腰包了。

百姓们对于这些行为都是敢怒不敢言。

谢启知道这其中的关键之后,便让衙役们直接用石来量了,省了不少事。

确认了框里的粮食没有霉烂空壳等现象之后,衙役就会将纳税人的身份和户籍条子给高声唱出来。

而旁边的记录官则在对应的户籍文书上记下一笔,这样就代表着这家人的粮税正式纳完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