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养鱼基地(2 / 2)
下午,村里的所有干部都聚集起来,周文浩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何荣民率先发言:“我觉得周老板这个提议实在是好,之前总是有人偷芦苇,给村子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在周老板的建议下,我们修了堤坝,这也让今年芦苇的生长状况比上一年好了不少。我预计今年的芦苇产量至少能达到二十万斤。”
“我觉得,我们应该在那边建个看守小屋,让徐斗金来看守,给他一些工分作为报酬就好,关于承包费,我觉得没必要收了,因为村里并没怎么损失。”
徐晓丽感激地看了何荣民一眼。她的父亲徐斗金,也是刚搬来何家村,如果他能得到这个工作机会那真是太好了。
周文浩微微一笑:“荣民的意见很有道理。不过一码归一码,徐晓丽既然是要承包,那也应该付承包费。考虑到徐晓丽是要养鱼,而养鱼目的就是盈利,我建议承包费定为每年一百二十元。”
“至于老徐负责看守芦苇荡的工作,我们给他每年三百六十五个工分。到年底可以根据工分进行结算,以粮食或现金的方式支付,这样如何?”
干部们都心领神会,很明显周文浩和何荣民之前已有了主意。特别是当徐晓丽在村里担任会计一职,自己再跳出来去反对也没啥意义。
很多情况下,村干部都需要找会计报销。得罪了她自然不是好事。尽管不少干部听说芦苇地的水面可以租用时,心中都有些不忿,但看到这已是板上钉钉的事,也只能接受现实。
不久后,村里与徐晓丽正式签了合同。
根据合同,徐晓丽获得了水面的使用权,期限为二十年。每年她需要支付一百二十元的费用,并负责维护芦苇荡的环境。
但在遇到干旱的年份,她必须确保村民有足够的用水。关于水价,可以根据市场变动进行调整,也可以与村民进行商议。拿到使用权后的几天,徐晓丽邀请周文浩陪同前往省城的苗鱼基地。
当他们抵达苗鱼基地,两人都为眼前的场景所震撼。
省里的苗鱼基地很大,占地约一千亩。苗鱼基地的员工告诉他们,这片土地原本是沼泽,而因为离黄河近,这里的水源十分充足。解放之后,这里成为了苗鱼研究中心。
尽管曾因种种原因暂停运营了一段时间,但自改革开放后,这儿再次焕发生机,现已成为黄河流域中最大的苗鱼研究与育种中心,拥有超过四百种不同的鱼苗。
当徐晓丽表示她想要快速成长的鱼苗时,工作人员向她推荐了“忠科5号”这一品种。
忠科5号最大的优点在于它的强大的抗病性。如果每亩的放养量保持在两千尾以下,这种鱼就几乎不会生病。
此外,它们是杂食性动物,可以摄取几乎所有可以食用的东西,如有机物、水草、动植物的粪便等。
若每亩的放养鱼量控制在五百尾以下,而且水质又适合它们生长,那么基本上不需要额外喂养。
这点特别吸引了徐晓丽,她并不想为此投入过多的成本。经过一番考虑,她决定先买六万尾,平均每亩放养四百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