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19章 大明皇朝的决定(1 / 2)

加入书签

朱元璋坐在高处,看着。

京城,是整个大明皇朝最为繁荣昌盛的地方。

能参加早朝的官员,基本上都有很深的底蕴。

朱元璋知道,这些官员的手中一定藏着一些天赋极为了得的少年少女。

他们先是将这些少年少女放在一起培养。

然后等这些少年少女崭露头角之后,世家再亲近所有的资源来培养天赋最好的那一一名。

然后将其变成终于自家的家臣。

要是能让家族里面的人拜得天人为师,成功搭上天人这条线,很多世家会觉得与有荣焉。

但世家的人其实高傲惯了。

天人再厉害,也跟着他们隔着一层。

要是家族里面的弟子拜入天人的门下后,家族里面的弟子不一定会跟他们保持着一如过往的亲密。

所以为了维系家族的繁荣,世家会选择将天赋最好的弟子,留在自己的世家里面。

但是天人收徒的要求本来就严格。

他们世家都看不上的弟子,天人能看得上吗?

只有给他们足够的好处,才能让他们把真正的人才让出来。

虽然天人阁下说了,他只收女弟子。

但要是有天赋出众的少年,也可以成为他的护卫。

护卫这个职业听着就跟小喽啰一样,但身为皇家的一员,谁不知道近水楼台先得月的道理?

能当上天人庭院的护卫,就有了和天人说话的机会。

这样的关系,总比外面那些人来的亲近。

“朕知道,众爱卿培养出一名武者不容易。”

“所以朕决定,但凡你家的晚辈被天人选中收成弟子,那么这名世家就能获得侯爵爵位。”

“并且这个爵位,可三代世袭!”

听到朱元璋的话,刚才才消停的朝臣又振动起来。

三代可世袭的爵位!

这个奖励不光是对一些小官有诱惑,就连是一品大臣都觉得心动。

他们的官位虽然高,但是他们的晚辈官位不一定高啊!

他们的官位也不能传承给晚辈。

晚辈想要往高处爬,他们虽然能给晚辈使力气,但是最终还是要看晚辈自己的本事。

现在皇上给一个可世袭的侯爵爵位。

哪怕是以后家族的荣光不再,最起码还有官位可以撑着脸面。

是好事情啊!

由此一众朝臣,朝着朱元璋齐齐一拜。

“皇上圣明!”

为了能和天人达成统一战线,连这种好处都许诺出来了。

可不是圣明吗?

就在朝廷上一众君臣其乐融融的时候,突然有人飞奔而来,开口就是一声急促的喊声。

“报——”

“海域急报!”

“所属东海州城的乌鱼镇传来急报,镇守史传言说有六大皇朝的使者前来,请求进入大明皇朝境内。”

“请皇上指令!”

听到士兵的话,一众大臣齐齐皱起眉头。

“他们怎么会在这个时候找上门来?还是六大皇朝齐齐出动。”

“这些皇朝的人是属狗的吧?狗鼻子这么灵,一天任现世才多久,他们就派强者过来?”

“说是入朝拜见,话说的好听,但谁不知道他们打的是什么样的主意?”

“若是让这些皇朝的人进入大明皇朝之内,后果不堪设想!”

“但他们并不是带着军队大张旗鼓的来,而是让使臣过来相商,要是笔下直接将他们拒之门外的话,怕是在其他皇朝那里不好交代。”

“交代?哼!我大明皇朝做事需要和谁交代?”

“可不是?要不是这些年陛下修身养性,对那些皇朝礼代起来,哪轮得到这些皇朝带人强行来逼陛下做决定?”

“我看陛下就该趁着这个机会,将那些人好好收拾一顿,扬我大明皇朝的国威!”

“你们这些武将,就是粗俗!满脑子都想着打仗,从来不想着这些皇朝背后的利害关系。”

“大明皇朝内部还有一个立场不稳的天人,若是在这个时候和其他皇朝撕破脸的话,很有可能遭受到内忧外患的危机。”

“所以还是要先确定一下天人的立场,看他是否真的站在我们大明皇朝这一方。”

“无论如何,还是从长计议吧!”

“以陛下的才智,肯定能做出英明的决定,还是等陛下开口吧。”

听到这话,一众朝臣又慢慢冷静下来。

他们恭敬的看着朱元璋,等待朱元璋的命令。

朱元璋是大明皇朝的皇帝,在所有人中他的表情最为平静,让人看不出他心头的真实想法。

等朝臣都安静下来之后,他才淡淡的开口。

“将镇守史传来的消息,念出来吧!”

事关整个大明皇朝的事,朱元璋索性就让所有朝臣都参与进来。

当然为皇上亲自念信这种事,不会要一个小小的士兵来。

二皇子朱棣上前一步,主动接过信封,将里面的内容读了一遍,越读神情越凝重。

一众朝臣听到里面的话之后,眉头也是紧紧皱起。

果然,他们就知道这些皇朝的人前来不怀好意。

明明天人选在他们大明皇朝现世,这些皇朝的人却还不死心。

想要将天人拉拢到他们的阵营里,再让天人来攻打他们,大明皇朝真是做了一场好白日梦!

朱元璋从他们的脸上扫过,然后看向另一个沉思中的人。

“徐国公可有什么高见?”

每个皇朝都有负责和其他皇朝打交道的人。

而大明皇朝负责和加皇朝打交道的人,就是徐国公。

在涉及到其他皇朝的问题上,朱元璋当然要第一个遵循他的意见。

徐国公想了想,才开口,“陛下这么多的皇朝,前来还是以礼相见,没有强行闯入,于情于理,我们大明皇朝都应该让他们进来。”

“只有这样,陛下才不会留人口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