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乌头碱(1 / 2)
顾维生颔首道:“差不多有这个意思吧。”
他站起来走动了一圈,感觉到伤口不那么疼了,于是道:“怎么把握着这个‘中’,尽可能让更多物种存活在这个生态里,一直以来都是师父的一块心病。”
“怎么说?”张奇追问。
顾维生想了想说道:“科技有它好的一面,搭上科技这条战车,医学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不能不承认的一点是,在现代医学发展的过程中,这个从业者,是可以量产的,但从事中医不行,这不是一个优秀的中医,把经验著书,就能量产出和自己一样水平的医生,效率相对来说,非常低下。”
张奇认可这点。
好的中医,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治未病。
在病人开始有生病端倪时,就把病给预防赶走。
而以手术为标榜西医,甚至说如今的现代医学,在这方面下的功夫都还不够。
就拿肿瘤来说,中医不是没有外科手术,而是在肿瘤生长之初,就会利用中药,遏制肿瘤的生长。
但普通的中医从业者,能判断出皮下肿瘤,根本没有经验应对脏腑肿瘤。
只有极为高明的中医医生,才有相应的经验,都是口口相传,亲手去教。
在以前,中医学徒跟师父是要呆几年时间才能出师的,师父搭过病人的脉,再让徒弟去品,在这个一带一的过程中,把自己的经验,复制到学徒身上。
如果运气好,师父名气又大,一生治病的人无数,带出来的徒弟,水平绝对是够的。
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接连碰上那么多病人,又带出好徒弟的。
时间长了,这种传授经验的手段,自然而然就把该有的东西丢了,留下表象。
拿中医中的绝汗一词来说,书上只记载,绝汗如油,这是亡阳与亡阴的大病,这种危重症候,一个人一生都难以见到。
时间一长,就成了故纸堆中的‘无用’知识。
因为遇不到。
以前,中医对于‘水’参与身体代谢,有非常清晰与严格的叫法。
如水在口腔叫涎。
水在皮肤叫汗。
水在骨头叫髓。
水在心脏叫血。
水在肺脏叫气。
对于这种‘水’的参与人体代谢,是有一整套的理论体系来支撑的。
这中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学医者,在下药时,给出不合症候的看法与纠正病人身体偏性的药方。
看不全,自然就药不灵。
只死读书的人,看不全,就难通悟,没有悟性,只看书上记述的那些文字,是成不了名医的。
越这样,就越造成传承一步一步中断。
西医不是这样。
西医的做法就比较粗暴了。
同样拿肿瘤来说,肉眼看得见的割,肉眼看不见的,用仪器看到后割。
如果仪器看不出来呢?
等!
等这个肿瘤长到仪器看得见的时候再割。
因此,这种方法简单粗暴有效,甚至都不用一生来学,或来见某一种病例,就已经能成为一个医生,开始救死扶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