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563(1 / 2)

加入书签

不过,秦王并没有打算让嬴政当一辈子的太子,而是等国家准备好攻打六国之时,就把王位禅让给秦政,统一七国的大业还是让嬴政去完成吧

卫庄听了盖聂的话,嘴角微微勾起,没有再说话。

内侍监急匆匆的从宫内跑出来,客气的对二人道,“王后有命,召见二位,请二位随我来。”

卫庄想到即将要见到赵姬,心中难免有些激动,在他这一生中,最感激的人就是赵姬,若非赵姬,他恐怕此时已经饿死在韩国的王宫内,是赵姬给了他温暖,给了他希望。

秦王宫宏伟壮阔,却井然有序。

二人随着内侍监,一路来到凤仪宫,进入大殿后,就看到了坐在上位的女人。

卫庄看着赵姬,眼中少有的露出一点温情,坐在上位的女人一如十几年前那般年轻,那般的风华绝代。

她容貌精致,身上更有一种雍容华贵的气度,好似神仙妃子,让人不敢亵渎。

见到赵姬后,二人同时拱手,“拜见王后”

赵姬笑着站起身,来到两人身旁,亲自把两人扶起来,笑道,“能够见到你们,我真的很高兴。”

随即赵姬感叹道,“真是好久不见了,你们都长大了”

卫庄难得动容道,“夫人,好久不见。”

赵姬含笑看着卫庄,“如今小庄长得都比我高了,这些年过得可好”

卫庄点头道,“很好。”

赵姬又看向盖聂,“盖聂先生,这些年可好”

盖聂客气道,“谢夫人关心,很好。”

寒暄过后,赵姬亲自安排两人的住处,第二天,秦王的封赏就到了。

盖聂成为秦军御林军统领,手中掌握着整个咸阳城内的安全,而卫庄则成为影密卫的头领。

影密卫头领这个位置,是赵姬早早就为卫庄准备好的。

影密卫和罗网是帝国的两把凶器,此时赵姬已经把赵高安排进了罗网。

赵高的能力毋庸置疑,在罗网内如鱼得水,干得很不错,升职很快。

而影密卫和罗网则相互牵制,相互监督。

盖聂和卫庄也没想到,赵姬对他们竟如此重视,不过刚刚来投,就把他们安排在如此重要的位置。

年轻人刚刚出师,正是意气风发,打算干一番大事业的时候,赵姬的如此信任和重用,自然让二人心中欢喜。

秦时明月才出现的章邯和韩信,此时已经出现了,不过此时他们的年纪尚小,于是赵姬就把他们安排进了武院学习。

历史上章邯是秦国最后的支柱,若非赵高最后坑了一把章邯,秦国说不定还亡不了。

章邯这样的人才呆在影密卫,有些屈才了,他应该在战场上绽放他的光芒。

韩信被称为军神,他的军事领导能力自然也是毋庸置疑。

除了这些人之外,赵姬还特意征召了不少鼎鼎有名的大人物,比如陈平,曹参,萧何,更重要的还有那个数学大家,九章算术的作者,张苍。

从后世而来的赵姬自然知道数学的重要性,所以想要科举,数学必须要好,君子六艺样样不能缺,身为秦国大臣必须是一位文武全才。

卫庄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接手影密卫后,很快就展现了自己非凡的能力。

赵姬听闻韩非要回韩国,心中虽然遗憾,但也没有阻止,而是让卫庄密切关注韩非的行动。

而此时的秦国,因为即将开始的科举而变得热闹起来,各国人才纷纷齐聚秦国,想要施展自己的才华。

这十几年来,秦王在秦国境内不断设立学院,在各个大城市的中心都建立一座藏书楼,

藏书楼内包含了诸子百家各个学派的书籍,每一个秦国读书人都有权利进入藏书楼内免费观看,甚至藏书楼还提供免费的纸张供士子抄写。

而通过科举制渐入官场的士子们都要到基层锻炼三年,成绩优异者才会继续提拔,所以这十几年来秦国内的识字率远远超过六国。

诺大的咸阳城,因为士子们而变得热闹起来,客栈酒馆家家爆满,

很多咸阳城的百姓也非常的有生意头脑,把自家闲置的屋子收拾出来租给那些士子,每个月也能挣不少钱。

听说没有文院,最出色的弟子之一韩非竟然回韩国了

“听说了吗这韩非也不知怎么想的竟然会离开势力庞大的秦国,回到弱小的韩国”

“是啊,这秦国国力蒸蒸日上,百姓安居乐业,比那韩国不知好了多少”

有人却是不服气道,“韩非可是韩国王孙,学业有成之后自然回去,报效自己的国家。”

“这倒也是。”众人议论纷纷。

但毋庸置疑的是每三年的科举考试,文院中的士子都会大放光彩,十个至少有九个中的。

这些士子不但文采斐然,而且博览诸子百家经典,每一个都是栋梁之材,但秦王并没有一下子把他们放到高位,而是让他们出去历练,从基层做起。

在文院中,他们不但可以学到治世之才,还会学到机关术和农作物的种植,秦国律法更是倒背如流,还会学到一些判案的经验。

这些年轻的士子还没有被官场上的腐败腐蚀掉自己的热血,来到基层后更是积极展现自己的能力,为这个帝国发光发热。

科举考试分为文举和武举,两个考试的时间是分开的,很多学子自持有才,考了文举还不算,还去考武举,能在两个考试中脱颖而出的人才,都会得到秦王的亲自接见。

科举考试甚是严格,若是被人查出作弊,将会终身取消科举的资格,甚至还会连累子孙后世一起抬不起头来。

徐清就是来咸阳科考的一名士子,本是楚国人,祖上还曾是楚国的贵族,这是后来家族没落,在楚国没有了出头之日,听说秦国有科举考试,就来碰碰运气,来到了咸阳城后,才感叹天下之大。

此时的咸阳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各个国家各个学派的士子,可谓是热闹至极。

很多茶楼酒馆都被这些士子占据,时常听到不同学派的士子在争论,有时候争论不过,还上演全武行,不过幸而秦王明智,早早的就派军队在大街上巡逻,谁若是敢闹事,就把谁给关起来,甚至还会取消科举的资格。

每天听着这些士子争辩,徐清感觉自己的学识也在飞速的增长,时常感叹秦王是一个深谋远虑,有大才之人,秦国强盛可期。

一场科举考试简直要了徐清半条命,只感觉自己在鬼门关走了一趟,实在是太累了,主要是对精神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