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35章 次贷危机(1 / 2)

加入书签

林浩在很久以前就把目光锁定在了2008年的那场次贷危机上。这场危机无疑是未来十年内最为重要、最具影响力的一次金融风暴,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投资机会。因此,林浩已经开始提前布局,而收购宝盛银行正是计划中的关键一步。

现在林浩的根基还是太浅了,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资金紧张问题尤为突出,这次林浩在亚洲和欧洲逛了一圈,回来之后,账上的余额已经快见底了。

这次的次贷危机,林浩打算分两步走,第一步,从去年开始和懂王的合作算是第一步,同时在证券市场推出了不少相关的金融产品。

现在有了宝盛银行,终于可以开始扩大规模了!目前市场上很多投资银行都为了赚取高额利润而采取20到30倍的杠杆操作。比如说,有一家名为银行A的机构,其自身拥有价值30亿美元的资产,但通过高达30倍的杠杆作用,可以借贷到惊人的900亿美元用于投资。这样一来,如果该银行成功地实现了5%的投资收益,那么它将获得令人瞩目的45亿美元盈利,相当于自身资产的150%。然而,反过来说,如果投资出现了5%的损失,那么这家银行不仅会失去所有的自有资产,甚至还会欠下15亿美元的债务。

由于杠杆操作存在极高的风险,因此按照常规的规定和要求,银行通常不会轻易涉足这类冒险性的操作。然而,面对巨大利益的诱惑,总有人会绞尽脑汁地寻找变通之法。于是乎,一种巧妙的策略应运而生——将杠杆投资披上保险的外衣。这个所谓的保险,便是大名鼎鼎的CDS(信用违约互换)。

以银行为例,假设银行A为了规避杠杆风险,寻到了机构B作为合作伙伴。这里的机构B可以是其他银行,也可以是保险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A向B提议:“你来为我的贷款提供违约保险如何?我愿意每年支付给你高达五千万的保险费用,持续十年,总计五个亿。倘若我的投资安然无恙,没有发生违约情况,那这五个亿的保险费你便轻松收入囊中;但若是不幸出现违约,那就需要由你来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A心想:“如果不违约,我可以赚45亿!”他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接着想到:“那我就从这45亿里面拿出5亿用来做保险,这样我还能净赚40亿呢!就算真的有违约,也不怕,反正还有保险公司给我赔付!”对于A来说,这无疑是一笔稳赚不赔的生意,他心中暗自窃喜。

而B则是一个精明的人,他并没有立刻答应A的邀请。回到家中,B开始仔细思考,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深入的统计分析。经过一番研究后,他惊喜地发现,违约的情况竟然不到百分之一!这个数字让B感到十分满意,他心中盘算着:“如果我做100家这样的生意,那么总计可以拿到500亿的保险金!就算其中只有一家违约,赔偿额最多也不过50亿,但即便如此,我还是能够赚到400亿!”

A和B都认为这笔买卖对自己非常有利,于是他们毫不犹豫地立即拍板成交,脸上洋溢着喜悦之情。这次交易让他们双方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