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六百一十二章试探的夜袭(1 / 2)

加入书签

脩县。

公孙瓒望着眼前依旧高高耸立的城墙,不禁叹了口气。

围着脩县打了小半个月,依旧是望洋兴叹。

这半个月内,渤海那边却没有一点消息传来。

袁绍那边究竟怎么样了?

公孙瓒不知道,不过心中那股不祥的预感,却是越来越浓。

张子毅率大军偷袭袁绍老巢,一旦得手,后果是显而易见的。

袁本初败亡之后,自己又该怎么办?

莫说独自应对徐州大军,就算是眼前的张辽,自己都没赢过。

投降?

公孙瓒是绝对不肯的。

或者说,当初没有和徐州交恶时,双方还有合并的可能。

战争打到这个份上,公孙瓒刚愎的性格,不允许他向刘备低头。

其实他也想过战败的可能,最好的结果,便是率领着残兵北上返回幽州,偏安一隅而已。

至于刘备大军什么时候会进攻幽州,短时间内应该不会了。

毕竟冀州初定,总的需要时间来巩固。

可惜,他猜错了。

冀州需要巩固消化不假,但张恒可不认为拿下幽州费什么劲。

或者说,从战争打响的一开始,张恒便连幽州也一起当成了目标,只是如今才开始有动作而已。

又是一日攻城战后,公孙瓒鸣金收兵。

连续这么多日高强度的攻城战,麾下士卒早已疲惫不堪。

因此,公孙瓒也生出了休战的想法。

至少先停几日,派人打探一番渤海的消息再说。

他这边意志低沉,但脩县城中却是一片欢腾。

因为,张恒到了!

十五万大军抵达之时,张辽却才从城头上下来,却立刻赶到北门外等候。

望见张恒的大纛后,便立刻纵马冲了上去。

“参见长史!”

张恒下马,将张辽扶了起来。

“文远免礼。”

说话间,张恒这才注意到了张辽身上还未干的血迹,不禁皱了皱眉头。

“公孙瓒还在攻城?”

“不错,敌军退去不过半个时辰而已。”张辽答道。

还真是执着啊!

不过这样也好,且看公孙瓒的战意,能否抵得过我二十万大军!

入城之后,安顿好大军之后,张恒立刻开展了一场作战会议。

荀攸、赵云、张辽、太史慈、徐荣、张绣、韩浩、孙观等人都参与了会议。

张恒坐上了主位,目光扫过众人。

“这一仗怎么打,都议一议吧。”

荀攸拱手笑道:“长史,目下我众敌寡,敌军不过数万人,且都是疲兵,只要稳扎稳打,取胜指日可待。”

张恒闻言笑了,这番话倒是很符合荀攸的风格。

荀攸虽然外表木讷,但内里十分聪慧,甚至几乎到了算无遗策的地步。

在这一点上,整个徐州只有贾诩能够与他相提并论。

更难得的是,这家伙性格上还没有任何弱点,更没有别人利用的可能。

该稳的时候稳,该狠的时候狠,可谓坚如磐石。

而且这家伙绝不止聪明这么简单,还深谙存身之道。

除了自己该干的事之外,其他的绝不掺和。

平日里宛若透明人一般,大多数时候,所有人都忽略了这位徐州第一谋士!

“诸位将军呢,可有良策?”

等荀攸发表完意见后,张恒又向众人问道。

这一问,就立刻问出了些有意思的东西。

太史慈拱手道:“长史,军师之言有理。但末将以为,我大军初到,理当趁着敌军还不知晓时,打他一个措手不及!”

张恒顿时来了兴趣。

“你的意思,是要趁夜袭营?”

“不错!”太史慈满脸严肃道,“这些时日,文远将军一直闭而不战,敌军绝对想不到咱们会突然袭击,此去必能杀他一个措手不及。末将虽不才,却愿领兵出战!”

张恒把目光看向了荀攸,“公达以为如何?”

“太史将军所言极是,趁夜袭营,也无不可。”荀攸捻着胡须道。

就眼下这种形势,无论怎么打,都有办法兜底,自然无需顾忌。

见荀攸也同意,张恒一点头道:“好,子义既然请战,我又岂有不允之理。命你率三万大军,趁夜劫营!”

“多谢长史!”

太史慈郑重抱拳道。

张恒又叮嘱道:“不过切记,若是敌军有所防备,你便不可恋战,赶紧退回来。”

“遵命!”太史慈再度抱拳道。

当然,张恒也不会孤注一掷,把希望全压在太史慈身上。

他又命徐荣率两万大军紧随其后,伺机而动。

太史慈得手,他便趁机杀进去。

太史慈若败,他也能及时接应。

而在徐荣之后,张恒又安排了几波大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