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六百三十九章白衣归乡(1 / 2)

加入书签

洛阳,张府。

张恒一大清早起床之后,便一头钻进了书房。

直到三竿之后,他还是没有出来。

天下一统已经有段时间了,出征的大军也正在班师回朝的途中。

这四年来,外面虽然在征战,但张恒也没有荒废时光,一直在进行内部治理。

时至今日,已经初现成效。

反正大的框架已经定下来了,行政体系也完善了,接下来只要将法令推行天下就行。

至于朝堂上,只要刘备和下一代接班人不胡作非为,国力自然会一点点恢复,下一个盛世就在不远方。

以张恒的目光和见识,只能看到这一步了。

再远的未来,他也不知道。

不过未知也挺好,因为它代表了希望。

人力有时而穷,世间之事又岂能尽在掌握。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事情,张恒已经做的够多了。

再后面的事情,他只能选择相信后人的智慧。

无奈也好,欣然也罢,都只能如此。

张恒静坐在书房中,面前摆放着一把佩剑,正是昔年刘备赠予他的佩剑。

见此剑,如见刘备!

这是一个很大的权力,但这些年张恒却很少使用。

如今,也是到了该还回去的时候了。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想着,张恒坦然一笑,目光中带着释然后的洒脱。一把抓起桌上的佩剑,推开房门大步走了出去。

今日并不是上朝的日子,但张恒却可以随意出入皇宫。

通传之后,张恒却被召进了东宫。

刘备称帝后,刘禅自然也水涨船高的成了太子。

今日不上朝,刘备忽然心血来潮,摆驾东宫考校太子的功课。

刚好恰逢张恒求见,他便命人召了进来。

毕竟张恒还是太子的老师,与他一起考校却是正好。

“参见陛下!”

望见刘备和下方坐得端正的刘禅,张恒赶紧走上来行礼。

“免礼。”刘备笑着挥了挥手,“子毅今日怎么如此有空,前来看望朕?”

刘备还是以前那个刘备,并没有因为成为天子而改变,更没有疏离群臣。

“闲来无事,只是来看望陛下。”张恒笑道。

闻言,刘备微微一愣。

这种话,可不容易从张恒口中听到啊。

刘备摇头一笑道:“你来得正好,刚好朕也要考校太子的课业,你这个当老师的正好旁观。”

“遵命!”

张恒拱手道。

说着,张恒便在刘禅身旁坐了下来,听着刘备对他的考校。

虽说只是个十余岁的孩子,但刘禅显然颇为勤奋,面对刘备的问题,却是对答如流。

当然,刘备本人也没太多的文化,自然不可能在学问上出什么难题。

眼看难不住刘禅,刘备便把目光看向了张恒。

张恒只得报以苦笑。

他当然明白刘备的意思,但天底下哪有父亲故意刁难儿子的,这恶趣味也太恶劣了些……

见张恒不肯出手,刘备只好惺惺作罢,结束了对儿子的课业检查。

刘禅离开之后,刘备这才开口笑道:“子毅,你今日前来,到底所谓何事?”

闻言,张恒面色忽然严肃了起来,将腰间佩剑解下,双手递了上去。

“臣此来,乃是归还陛下的佩剑。”

刘备这才注意到,张恒手中的,正是自己当年的佩剑。

眼中露出一丝怀念后,刘备伸手拿了起来。

不过片刻后,又还给了张恒。

“当年赠此剑与你,便是给你一个信物。如今天下已定,此剑也没了用武之地,朕又何必收回,你且留着吧。”

可张恒却摇了摇头,再次将佩剑递了过去。

“这……”

刘备目光中露出一丝不解。

张恒却笑道:“臣此来,除了归还佩剑之外,还要请辞。”

这句话声音虽然轻,但落在刘备耳中,却无异于一记炸雷,震得他当场站了起来。

“什么,你要辞官?”

张恒点了点头。

“不准!”刘备皱眉道,“子毅,你发什么疯!天下初定,正是百废待兴之时,你乃朝廷栋梁,没有你的辅佐,我如何治理天下,使百姓安居乐业!”

激动之下,刘备连自称都变了。

可张恒的态度却无比坚决。

“陛下容禀。这些年征战杀伐,臣已经甚是疲惫。如今天下安定,四海咸平,臣也该到了功成身退之时。”

“你还如此年轻,退什么退,不准!”

张恒继续苦笑道:“陛下,臣生平大愿,不过是天下太平。如今志向已伸,余愿足矣。臣现在只想归居乡里,耕读为乐,还望陛下恩准。”

“不准,不准,就是不准!”

刘备气得吼了出来,“子毅,你方才的话我全当没听见,拿着佩剑赶紧回去吧。”

面对刘备的暴跳如雷,张恒却目光坦然,脸上依旧挂着淡淡的笑意。

这下刘备慌了,神情中露出了一丝惶恐。

“子毅,你为何要弃我而去?难道是嫌封赏不够!”刘备赶紧挽留道,“我知道这些年你居功至伟,得到的封赏确实少了一些。但你还年轻,咱们君臣长久相伴,日后必然会再有封赏……你若是觉得我亏待你了,我立刻给你再加封赏就是。

来人,下诏给丞相再增食邑万户……”

张恒叹了口气,缓缓道:“陛下深知臣之为人,又何必如此。”

刘备沉默了,挥出的手却是停在了半空。

良久之后,他再度将目光看向张恒。

“子毅,你当真要弃我而去?”

张恒开口解释道:“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臣本就不想为官,这些年也是勉力支撑而已。再者……臣也到了不得不走的时候了。”

“为何?”刘备还是不明白。

“陛下何必明知故问。”张恒笑道,“无论是尚书台群贤,还是都督府众人,大多是臣一手举荐。朝中重臣,也大多是臣的门生故吏。如此权势,已然到了顶峰,正当激流勇退。”

说到这里,刘备总算明白了张恒的疑惑,连忙开口道:“子毅何必如此多虑,门生故吏遍天下,正说明你能力出众,为世人所钦佩。而且你我兄弟手足,绝无生疑之时。”

说到这里,刘备不禁压低了声音。

“子毅放心,我绝不会向高祖那般……”

“陛下宽仁,此乃海内所共见也,臣自然无所怀疑。然世间之事,大多身不由己。站在了臣这个位置上,却是已经尾大不掉了。

因此,为免生隐患,为江山社稷计,还请陛下准许臣辞官归乡,安度余生!

反正臣只是归乡而已,洛阳距南阳不过数百里。若有为难之处,陛下尽可遣人前往南阳询问于臣。”

嘴上虽然是随叫随到,但张恒心中已经打定主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