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298(1 / 2)

加入书签

“很遗憾,峨眉山上并没有大天罡级数的高手,仅仅只有一位天罡。”

陈于淳叹息:“现在的峨眉诸山,一提起来,都是大峨山,那已经成了佛门圣所,道派失了原本的驻地,只余下了二峨山。”

孙长宁明白,峨眉山共有四座,此四山合称峨眉,是大峨,二峨,三峨,四峨。

很直白的名字,就是一二三四,而古老以前,四山合称峨眉,道教立在大峨与二峨上,被称呼为第七虚陵天,直至明朝之前,道教之宫观还多于佛教之庙宇。

魏书释老志中写到:“道家之原,出于老子。其自言也,先天生地,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微为飞仙之主。千百万化,有德不德,随感应物,厥迹无常,授轩辕于峨眉,教帝于牧德。”

葛洪在抱扑子中亦说:“娥眉山、绥山即二峨山,皆此是正神在其山中,其中或有地仙之人。”

高洪在抱朴子金丹篇道:“青城山、峨眉山此皆是正神在其山中,其中或有地仙之人。”

晋人所撰五符经具体的说:“皇人住峨眉山北,绝崖之下,苍玉为屋,黄帝往授三一五牙之法。”

道教早期经典三皇经说得更是绘声绘色:“三皇经乃神宝君所出,西陵真人所撰,此文在天玉府之中,诸仙人受之以藏诸名山石室,皆不足具,惟独蜀郡峨眉山具有此文。”

晚唐以后,峨眉山佛教日渐兴盛,道教不敌佛教,日益衰落。

到宋代以后,大峨山道教逐渐绝迹,道士多迁至绥山,即二峨山、还有青城山。大峨山逐渐成为佛教名山,普贤菩萨道场。

张三丰集载他于晚年拜峨眉山,见山上道教一片荒落,宫观苍凉,于是他在诗中写到:

“洞口瑶草封丹室,静中谁识古仙客”。

峨眉山的衰落,可以说是道教被佛教吞并的一个缩影,在文化的碰撞中失去了过去的一切,最后甚至流为佛门之所,而在武侠小说面世之后,则更是悲凉,无数人只知峨眉山郭襄女侠,全然不记得曾经那些仙人道者。

无人记得,春秋时代,白衣一啸,天上一道惊雷过,人间拳法终诞出。

无人记得,春秋末年,苍剑挥舞,人游山中得剑法,三千越甲可吞吴。

无人记得,山下北方,大雪漫世,皇人到此居净土,苍玉为屋见黄帝。

无人记得,列仙传语,羌人卖羊,乘羊化木入巴蜀,摘得绥山取一桃。

新的文化与旧的文化碰撞,道教失去了圣地,直至后来明朝末年,待到西游记一书被写下,峨眉山上只言普贤菩萨,半点也不提那位白衣真客。

孙长宁忽然沉默下来,陈于淳感到气氛变化,于是开口询问,而孙长宁直道:

“师伯,你说我师傅自峨眉山上下来,然而二峨山如今还有道士吗”

这个问题问的,陈于淳叹了口气:

“宫阙楼台都是遗址,明末之乱,清初之变,斥道扬佛,现在峨眉之道,确实不在二峨山顶了。”

“我们的功法已经失传,算上我师傅,也是王青帘的师傅,我们这一脉只有五个人,而师傅那一辈,只有三个人。”

“也就是说,加上你,现在也只有九个人而已。”

陈于淳说到这里,反而语气变得平稳了很多。

“世事轮转,古来道家洞天,如今成为佛教净土,也是因果注定,有时候天地自然之道不可更改,道祖老聃说过,顺其自然,无为无不为。”

“道家也曾经繁盛过,在唐宋时代,也曾远传中亚,但没有佛家那么可怕,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四百八十寺只是虚指,这首古诗明确的说出来了,当初的佛家是何等强盛。”

陈于淳说着:“清朝刘世琦所作南朝寺考序:梁世合寺二千八百四十六,而都下乃有七百余寺,这都下,指的就是金陵。”

第六百二十九章 四方乱

三千繁华皆为尘土,古老的宫阙最后被历史所覆灭,随后被他人鸠占鹊巢,这是悲凉的亦是不信的,但却是无可奈何,因为即使生在那个年代,凭借一人之力也无法改变什么。

挂断了陈于淳的电话,自家师伯答应托人查探一下拳坛会,并且明言,说不定到时候能抓到不少要犯,那孙长宁,说不定真的要当一回张无忌

不过干的,却是赵敏的事情。

孙长宁忽然悟出了一些道理,有些事情,一人之力足以扭转乾坤,但有些事情,即使拼上性命也不过如同飞蛾扑火。

但关键在于,你的付出,是否把这个世界撬动了一点呢

如果是,那么虽死无憾。

如果不是,那么你最终会被历史所忘记。

“一百年前,无数的文人志士为了新的世界而努力,他们发出呐喊,他们在咆哮,最后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流尽最后的血,但如果他们失败了,那么如今的世界,还会有他们的记载吗”

“一切都会泯灭于尘埃,如同过去,如同那最古老的大泽乡起义,陈胜吴广被人所熟知,但其他的人呢”

“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在史书中,无数的人只化作一句话而已。”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就是这一句话,里面代表了不知道多少人的性命与鲜血。

“历史之书从来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千古悠悠,到了最后,只有天地还记得你曾经存在过,他们注视着你,从你出生,一直到你灭亡,都不曾移开目光。”

心中隐隐有什么枷锁松动了,孙长宁感觉到这股奇异的力量,如水流一般在身躯中澎湃,冲刷着每一处毛孔,又似是精神之中有长河在咆哮。

这是一如曾经在草原上的那种感觉,那种悟道一般的感觉。

“来了”

如滚滚浪潮冲刷心神,这一段时间的修行,那种入微的感觉再度显化,孙长宁的眼中,一切都开始改变,宛如岁月也在塌陷与坍缩,这种精神意志释放出去,存在于天地之中却又超越天地的限制。

灵光一现,孙长宁的双目中,火眼金睛越来越炽烈,那种气血开始坍缩与凝聚,似乎要把一切的光明尽数汇聚在一个点上。

那是伟大之处。

浑身的汗毛都矗立起来,一股股雾气喷薄而出,孙长宁深深的吸了口气,再抬起头来,双眼中,炽烈的辉光已经消失不见。

但那种感觉极其的美好,距离踏入真正的入微阶段,还差一丝丝。

可这一丝丝如同天堑,但是和之前的自己相比,亦是巨大的差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