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487(1 / 2)

加入书签

的“逼格”已是至高无上了。

“薛某不才,平日闲来无事也爱摆弄一些诗赋文章。”薛绍说道,“无奈资质浅陋学艺不精,时常饴笑大方。不知刘相公得暇之时,可否点拨薛某一二”

“啊”刘袆之狠是一怔,我是否听错了,薛绍居然要我指点他的诗赋文章

“怎么,刘相公不方便”薛绍笑道,“倘若如此,薛某便不做此想了。”

“不不,没什么不方便的。”有道是伸手不打笑脸人,刘袆之拗不过情面了,只好尴尬地笑道,“其实刘某也早就仰慕驸马之大才。在武,驸马决胜千里虎威叱咤;在文,驸马殿中对策时所作的诗篇,就令在下喜欢钦佩之极啊”

薛绍轮了轮眼珠子,殿中对策哦对,记得当时我剽窃了王维的诗,九天阖闾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啧啧,好诗、好诗

瞬间,薛绍也感觉自己的逼格无限高大了。

“那我们,有空就多切磋切磋”薛绍笑容满面的问道。

“刘某受宠若惊,敢不奉陪”刘袆之同样也是笑容满面的回答。

“那便如此说好了。”薛绍笑道,“改日我就登门上请,请刘相公过府小聚,我们说些文章谈些酒话,不问其他”

“好,刘某定当亲至”刘袆之答应得非常的爽快。

薛绍笑眯眯的站起身来,拱手一拜,“薛某先行告退,刘相公不妨多饮几杯。”

刘袆之连忙起身相送,“薛驸马不必客气,快去款待其他宾客吧”

“请”

“请”

在谁看来,这二人就是相谈甚欢,如获知己。这一幕,自然也就看在了裴炎和刘齐贤的眼里。

薛绍在宾客当中敬了一圈酒,带着几许醉意回到了座位上。琳琅见薛绍有了醉意,连忙上前来伺候,扶着他到偏厅休息片刻。

其实薛绍半点醉意也没有,只是装出来的。坐下不过片刻,武则天果然也来了。

旁人退散,武则天直接问道:“如何”

薛绍当然知道她问的是什么,于是答道:“我感觉,刘袆之和裴炎之间似乎是貌合神离。我过去找他搭话,他表现得比较热情,甚至有一些主动。因此我猜测,刘袆之似乎是想脱离裴炎,向我们靠拢。”

“很好。”武则天满意的点了点头,“刘袆之曾经是北门学士之一,是我一手将他提拔起来,并向先帝推荐他做了相王的老师。现在相王做了皇帝,他的身份也是水涨船高。可是做人岂能忘本刘袆之如果力助裴炎对付于我,我头一个不放过他。但若他肯主动投诚,则对我们有大益”

薛绍微笑的点了点头,堡垒最容易从内部被攻破,这一点道理对于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的武则天来说,实在是浅显得紧。

“务必要把刘袆之拉过来,这件事情我们一起努力。”武则天说道,“我相信,裴炎绝不会真正的信任刘袆之。这一点,对我们非常有用。”

“好,我知道了。”薛绍点头。

武则天未再多说,回到宴厅继续主持宴会。

薛绍休息了片刻,也回到了宴厅招待宾客。

就在宴会将要进行到尾声之时,因为要留守政事堂而没有前来参加宴会的兵部侍郎兼宰相岑长倩突然出现,并且直接跑到裴炎面前说了一句话。

薛绍亲眼看到,裴炎顿时站了起来,脸色大变。他身边的刘齐贤则是惊叫了一声“啊”,显得异常惊惶。马上,岑长倩又跑到武则天的面前对他说了一句话,武则天顿时脸色一沉,目露精光。

薛绍眉头一皱心头一紧,发生了什么事情

第0681章 兵贵神速

宴会马上宣布结束,武则天和众宰相即刻赶回政事堂商议要事。

临行时武则天特意并且当众对薛绍说了一句,“你也来。”

“是。”薛绍应诺。

裴炎侧目看了看武则天和薛绍,仿佛是想说什么,但终究是没有开口,走了。

薛绍看着裴炎的背影,不由得心中想道:事情会和裴炎有关么

一行人回到政事堂,已是傍晚时分。众人刚刚坐下,没有任何的开场白,武则天单刀直入的道:“扬州发生了叛乱。”

薛绍心头顿时一震:扬州叛乱我曾记得历史上是有这么一回事,闹出的动静特别大。为首者是李勣的孙子、继承了李勣爵位的英国公李敬业莫非,就是此事

这时,最先接到消息的兵部侍郎岑长倩说道:“我刚刚接到的急报,英国公李敬业在别州就任刺史,数月前因为渎职贪贿而被贬官。同时他的弟弟李敬猷也因为犯法而被贬官。兄弟二人胸怀私恨到了扬州,纠集起魏思温、唐之奇、骆宾王和杜求仁等多名被贬废的官员,设计捕杀了扬州长史陈敬之占领了扬州都督府,然后矫借匡扶庐陵王为名,起兵叛乱他们开监牢放囚犯,花重金招募市井流民,又裹挟扬州都督府治下的各个州县及百姓,短短数日就已经纠结起十万人马并攻破了六个县城,势力仍在不断壮大之中,眼看将要袭卷整个江南”

“啊”

政事堂里,爆发出一片惊愕的大叫声。

从大唐开国以来,朝堂上的阴谋政变、个别人密谋的谋反或是小型的农民起义不是没有发生过,但是十万人马以上的叛乱并要袭卷半壁江山的,还真是少见。尤其是高宗一朝以来,大唐天下呈平四海宁定,这样的事情更是闻所未闻

在座的宰相们,全都是没有经历过战乱的太平官儿,在他们看来上百人的持械斗殴就已经可以算是重大事件了,如今突然听说兵力十万以上的扬州叛乱,全都傻了眼

在场,只有三个人沉住了气。

第一个是武则天,他是从太宗皇帝的贞观时代一路走来的人。她接触了太多的开国重臣和盖世虎将。她父亲本身就是大唐的开国功臣之一,因此她对大唐开国初期的那些动乱和战争并不陌生。更重要的是,这些年来她经历的风浪实在是太多,别说是远在千里之外的扬州叛乱,就算现在已经有叛军将刀架在了她的脖子上,也难以让她大惊失色。

第二个沉住了气的,就是裴炎。此时此刻,裴炎表现得异常安静,几乎是一言不发。仿佛扬州叛乱一点也不值得他重视,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

第三个人最是淡定,薛绍。

从岑长倩的口中听到了“李敬业”这三个字起,薛绍就在心里叹息了一声,这段时间以来我所有注意力都放在裴炎的身上,竟然忽略了扬州叛乱的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只怪我这手上没有一本现成的历史书,历史上发生的那么多事情,我哪能一棕棕一件件的连发生的年月都记得毫厘不差

转而薛绍又想道,扬州叛乱,看似偶然实则必然。至从高宗皇帝去世之日起,大唐的朝局就在不断的动荡,连皇帝都走马灯似的在更换。在这一系列的大事件,全都脱离不了武则天的身影。她现在以一介女流之身临朝称制,就像是她直接主宰了大唐的帝王废立和朝政大局,这难免引发一批人的强烈不满。

但是,真正胸怀天下的仁人义士,是不会轻易发动兵变叛乱的。因为他们知道,这样的内战无论谁胜谁败,遭受损耗的必然是大唐国家,必然是大唐的百姓子民。反倒是那些怀有私心的野心狂徒,会不顾一切的假借反对武太后临朝称制并打起匡扶李唐的旗号,来发动叛乱。

李敬业等人,无疑是后者

因此,薛绍发自内心的鄙夷和轻视李敬业这一批野心狂徒。大唐的朝堂再如何动荡、边患再如何严重,中央集权和军事防备却是一点都没有松弛,反倒比和平时代更有加强。李敬业等人在这时候发动兵变叛乱,那绝对是志大才疏不识时务摆明找死

所以薛绍表现得很淡定。在他看来,搞定扬州叛乱远比驰援河北之战要简单百倍;和阿史德元珍相比,李敬业就是一个小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