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73(2 / 2)

加入书签

生命只能算是一个过程,对于演员来说,他便是一部电影,或者一部电视剧,对于戏子来说,生命就是一场大戏,对于作者来说,应该算是一本书,这本书的厚度与他的智慧经历有关。

电影终将结束,戏剧终将谢幕,书本也有读完之日。

就如生命之火,有朝一日,终将熄灭。

既然不容逃避,那么如何在这个演出或者阅读的过程中,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使自己变得从容或者精彩,这才是我们所要做的事情。。

这一点,铁生做的非常好,或许是因为他长期以来的所受的病痛折磨,使他更能接近生命的本质,所以他才对生命本身有了独特的感悟。

他已经从容阅读了生命这部大书,从他的笔端所展现出来的东西,正是我们许多人所需要而又说不明白的东西。

他的作品适合向任何人推荐,无论身份的高低,因为生命本身并没有高低贵贱。

想要解读生命,建议就从他的作品中开始吧。

下面是我在阅读过他所有作品之后,特意以他的视觉写的一篇小文,这篇文章属于他,而不是属于我,我现在只是还给他而已。

郭大路

x年x月x日

在这篇序文之后,读者便看到了一篇文章的名字,这篇文章叫做我与地坛。

在题目下面,人们便看到了这篇被生命与智慧所雕琢的文章:

一、

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

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

地坛离我家很近。

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

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

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座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bj,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撤离它越近了。

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记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

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

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在铁生作品集大卖的时候,作为作协副主席的宋太平,也自掏腰包买了一套作为研习之用,当然,他研习的只是铁生的作品,而与郭大路无关。

但这本书既然买了,总是要看的。

在办公室里打开这本书之后,宋太平本想掀过郭大路的序文不读,直接观看正文,但一种不服气的心理却使的他终究从头看起。

他打定了主意,只要郭大路写的不好,他就会让人下面的人发文驳斥,他本人是不会再出头惹郭大路这个炮筒子了。

在看到了郭大路的序言之时,宋太平哂然一笑,“老生常谈,毫无新意”

等看到我与地坛这个书名时,宋太平一脸不屑,“拿地坛做噱头,只是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这有什么意义哗众取宠”

看到郭大路说“以铁生的视觉所写的小文”时,宋太平更是不屑,“你以为你是谁还把自己代入铁生的视觉好大的口气”

随后他继续往下看去,这一看,便看了将近半个小时,期间脸色不断变换,有惊诧也有不信,还有一丝不明显的佩服之情。

他在办公室里捏着眉头呆呆坐了半天,下班后一直到了家门口,精神还有点恍惚。

直到掏钥匙开门时,他才发现,从办公室里打开的铁生文集精品还在自己手中。

第一百三十八章 文学的魅力

s:这段有点水哈,但是我还是忍不住将这些句子摘抄出来让一些读者看一下。

在郭大路的记忆之中,异世界的这篇我与地坛是作者在母亲病逝后才写出的一篇散文。

文章中既有对生命与命运的思考,也有对母亲的怀念与愧疚。

而在郭大路这个世界,残疾作家铁生的母亲却在铁生去世后,还好好的活着。

“好好的活着”或许描述不太对,但起码是活的好好的。

郭大路在抄写这篇著名散文的时候,自然不会傻到将原文整个抄袭。

在关于“母亲”的语句里,他已经做了适当的修改,通篇文章里,不会再有“母亲”已经去世的信息流露。

已经获得了一整个世界知识的郭大路,其见识乃至于眼光,已经远远超过了很多人,这是一种全方位的提高,便是在文学修养上也能体现出来。

要是按照郭大路以往的文学水准,想要对我与地坛这样的文章动手术,那绝对是力有未逮,难以做到。

但对于凝结了一个世界知识的郭大路来说,这已经并非是一件不能办到的事情。

修改之后,原文的意思不变,甚至还能稍稍增色,那对于删改者而言,便是最大的褒奖。

本来购买铁生文集的读者们大多数都是因为同情这位作家而掏的腰包,而并没有对他的文章抱有多大的希望。

可是在文集到手之后,单单是郭大路所做的序言,就给了他们一个惊喜。

在购买文集的大多数消费者,其实年龄都不大,有些人之所以买书,最大的原因还是与郭大路有关。

连他们视为天才作家的郭大路都佩服万分的作家,而郭大路又亲自为他作序的文集,对于这部作品,这些郭大路的粉丝自然没有放过的道理。

这些读者因为年龄的原因,大多数都还很难沉下心来阅读稍微带点深度的文章,但郭大路所作的这篇我与地坛却让他们首次有了阅读传统文学的兴趣。

这篇文章里幽美的语句,深邃的情感,流畅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