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节阅读 470(1 / 2)

加入书签

”张一平忽然有点烦燥地说道,看到方君宜的身影,他忽然觉得她有一点落寞,心里不是很滋味,心底里忽然升起一个念头,对于方君宜,他应该有一个了断,但是前提就是要好好谈谈,把一些事情说通。

“按规矩,就是直接枪毙”警卫说道,“但是这都是小孩,大家不敢擅自决定,所以才来问您。”

张一平心里软了一下,说道:“如果下不了手,那就交给哥萨克,交给军事法庭,经过法庭审判,跟我们没有关系。”

这样做的原因并不是张一平他们有多仁慈,而是怕这件事传到国内,舆论对他们不利,国内对于这次战争打到莫斯科,本来就很有争议,认为没有必要,因为中队已经把亚洲的版图夺了回来,至于欧洲,那是欧洲人的地方,跟咱们中国人没有关系,而且现在中国的版图够大了,都管不过来,实在没有必要。

在战争中伤害平民的行为时有传到国内,有一些报纸对中队的这种行为进行了抨击,这让张一平不得不顾忌。

对俄国人的审判,是由哥萨克人组成的特别军事法庭进行的,俄国人进去就没有活着出来的,而在法理上是合法的,且舆论上跟张一平的军队没有关系。

警卫骑马而去,张一平站在马路边,等方君宜过来,然后说道:“我们应该谈谈,谈谈我们之间的事情”

中国国防军西伯利亚方面军下属的两个集团军,分北、中、南三路进攻苏俄,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两个集团军的三十万大军,突破乌拉尔的苏俄红军的防线,横扫了阻挡在他面前的苏俄红军部队,长驱直入,逼近了莫斯科。

苏俄人民在布尔什维克中央的号召之下,誓死保卫苏维埃政权,在莫斯科进行了全民动员,在敌战区,组织民众进行游击战争,破坏铁路,企图拖垮中队的前进的速度。

为了应对苏俄人民的游击战,中队推出了“绝户行动”,在铁路沿钱的居民向莫斯科方向驱赶,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但是相对于跟游击队进行无休止的纠缠,这种方法是最有效的。

但是,这种“绝户行动”也是非常血腥,非常残酷无情的。

在乌拉尔山脉下的俄罗斯大草原上,这个时候的苏俄,除了杀戮与死亡,没有什么新闻。中队伙同企图建立哥萨克王国的哥萨克骑兵、以及复辟的俄罗斯帝国的贵族们,从遥远的东方席卷而来,向那些不肯退却,或者不被允许退却的俄国人跳起了死亡之舞。

在铁路两边一望无际的原野上堆积着一望无际的尸体,即使是小麦成熟的香味也不足以遮住尸体腐烂的恶臭。未完待续。。

第706章 天才枪手

中队的两个集团军共三十万枪手来到俄罗斯,这三十万人只占了中国国防军的三分之一之数,相对于中国近五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更是很少的一部分。

但是要挡住这三十万枪手的进攻,整个苏俄就要付出他们的全部。

要么抵抗,要么死亡,苏俄广阔领土上的每个成年、半成年的男子都面临着这两个恐怖的抉择,即使是女人也不能置身战争之外,她们在匆忙搬迁到后方的工厂中制造大炮、枪支和子弹弹药,用纤细的手指把一件件杀人工具送下流水线。她们家中的每一根稻草都拿去支援前线了,因为失败就意味着整个民族的灭亡,中国人提出了非常苛刻的要求,等于拒绝了苏维埃政府的谈判请求,非要将他们这个新生的无产阶级国家扼杀在摇蓝之中了。

大量的年轻士兵死在中国枪手的枪下,他们处在生命力最蓬勃旺盛的年龄,爱情、事业和美好的生活应该是她们每天谈论的话题,每天经历的一切;然而现在他们每天面对是死亡、死亡、死亡还是死亡如果死亡没有在今天降临,那么它就在明天等候着你它将在接下来每一个日子里缠绕你的灵魂,使你除了死亡之外不再思念任何美丽的事情,直到中国人的子弹射入你的胸口,夺去你的生命。

被送上战场的士兵基本上都不会回来,而在苏维埃政府的动员之下,更多的青年、中年、甚至半老的人匆忙地从家里、学校或工作单位赶往集合地点。纷纷加入赤卫队。生平第一次拿起了枪。有的甚至没有枪,他们连与家人告别的机会都没有就被送上了前线,与中国人作战。

几乎没有什么东西能够阻挡中国人的脚步,除了他们坚强的生命。苏维埃中央认为:只有用这个民族最优秀、最生气勃勃的年轻人的生命在中国人的枪手面前制造一道围墙,才能让他们的子弹停止飞翔,让他们的军靴陷入泥泞。

然而,中国枪手的意志更是坚固如铁,他们前进的脚步不会因为前面有堆积的尸体而停滞。他们枪口射出的子弹,可以摧毁一切人间的力量。

这是钢铁意志的较量,也是生与死的较量。对于中国的枪手和苏俄的军队的士兵来说,莫斯科是一个最后的较量场,从四面八方赶到莫斯科的俄国人汇集在一起对于他们这些离乡别井的人来说,这是一场注定要失败的战斗,注定将是一条不归之路

米基扬因为手下一个女兵的事找到了连部,要求多拔一些子弹给喀秋莎训练,因为他相信喀秋莎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出色的枪手。

中队能够横扫整个欧洲。继而又横扫远东和西伯利亚,不就是因为他们每个战士的枪法都那么出众吗

但是短视的连长拒绝了米基扬的要求。并不认为一个新来的女兵能有什么枪法天分。一定是米基扬这个资产阶级分子看到人家姑娘长得漂亮,想办法讨好人家。他这个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身上总是有这些腐朽的思想,如果不是前线需要人,早就把他送到劳改场去了。

米基扬只好找到他的老校长阿尔拉团长,老团长给了他一个批条,批给他十颗子弹,像打发叫化子一样,把他送了出去。

在回去的路上,在一个广场中央,围着很多人,大家的情绪非常激动,一群穿着工人服装的工业学校的女学生唱起了远东游击队之歌:“跨过高山,越过那平原,游击兵团在前进,誓要攻克远东地区,彻底消灭中”

歌声非常雄壮,这也是近期流传得最为广泛的一首歌曲,姑娘们歌声在米基扬的心里引发了强烈的震颤。在歌声中,米基扬向唱歌的姑娘们行了一个庄严的军礼,含着激动的眼泪,快步跑回到郊外的机枪阵地。

米基扬拿着阿尔拉的批条来到军需处,要求兑换十发机枪子弹,但是军需官却给了他十发步枪子弹,并且忠告他,要练习枪法,应该从步枪练起,用重机枪的话,十发子弹一下子就没有了,根本不可能练得了什么枪法。

十发子弹,要将喀秋莎在短期内训练了一个杰出的枪手这可能吗但是米基扬却是充满了信心,他相信喀秋莎的确是一个天才的枪手。

中国人还没有见到踪迹,但是从东方不断地有难民涌向莫斯科,郊外的马路上,挤满了无穷无尽的辎重车,扬起滚滚的灰球,把一切都笼罩起来。车辆吱吱响着前进,在马路上蜿蜒数十里,直到平原的尽头发着蓝色的群山那边。

这是逃难过来的老百姓,大多是老人、妇女、小孩,由于走得急的缘故。马车上什么东西都有,各种生活用品扔得到处都是,枕头,耙子、铁铲、小木桶、镜子、火壶还有睡着的小孩。

中国人为了剿灭游击队,把周围的所有俄国人都赶离了他们的家园,凶猛的哥萨克骑兵伙同中国士兵在各个小镇驱赶他们,稍一不从或者慢一点就会招致杀身之祸。

为了安置这些难民,无穷无尽的难民,米基扬的机枪班被抽了大半的人去做安置工作,只剩下两个机枪手继续训练,因为上级说:“机枪手真正起作用的有两个就够了。”

米基扬带着喀秋莎带到机枪堡垒外面的一个空地里去练习枪法,这一次,他们只带了一支步枪,另外有一颗子弹。米基扬接受了军需官的建议,认为枪法应该从步枪学起来。

在路上,米基扬这样问喀秋莎。“喀秋莎,你从前受过军事训练吗”

“没有”喀秋莎很干脆地回答。

“您是什么地方的人”

“奥尔沙镇里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