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十八章 收“羊租”(1 / 2)

加入书签

后勤出动所有在家的干部,加上从连队抽来的几名军士长,一共十几个人分乘几辆大车,浩浩荡荡开赴牧场。

草原上,哈萨克族的蒙古包清一色尖顶、圆形,远远望去,像是朵朵白色蘑菇点缀其间。蒙古包的最顶端均留有一个比洗脸盆大一些的洞,既可采光也可通风。外人对蒙古包是分不出大小的,只有他们自己心目中的“大房子”、“小房子”。大房子即父辈和未成年子女居住的蒙古包,而小房子则是指儿子长大成家后,单独分出去住的蒙古包。蒙古包的门一律向东。

哈萨克人对蒙古包情有独钟。就和大多数汉族人几乎一生都在为住房奔波一样,哈萨克人也几乎是一生都在为拥有一个像样的蒙古包而辛勤劳作。他们的财富除了体现在马牛羊的多少上而外,也就只是体现在蒙古包上面了。从外面看,根本分不出优劣,即使进到蒙古包里如果不注意打量也还是难以分辩。

好蒙古包的骨架是用均匀的柳树条烧制而成,并且涂上铁红色油漆以后,再刷上一道亮亮的清漆;覆盖在骨架上的毛毡用羊毛织就,细密而厚实;用羊毛线将粗细一样的芨芨草编织成草席,沿蒙古包内测围上一圈,便成了哈萨克人的“墙壁”。好的墙壁细密而光滑,差的则稀疏而粗糙;除此之外,富裕点的蒙古包里,还有太阳能照明设备以及电视机、vcd等。

有很多哈萨克族人即便当了乡长、县长已经搬到城里居住了,他们也还是不忘拥有一座漂亮的蒙古包。到了夏天,这些县长、乡长们便将蒙古包搭建在离城较近的草原上,不住城里的高档住房而住到蒙古包里。

蒙古包内,右边的一小半是妇女儿童活动的地方,也是做饭的地方,靠边上一般设有一张小床,供女性老人休息和睡觉。左边的一大半既是除女性老人外所有人睡觉的地方,也是白天招待客人的地方。蒙古包的中间安放着火炉,烟筒从尖顶上的洞口伸到外面。取暖和做饭就用从草原上拾来的牛粪或羊粪。

到蒙古包去做客是有一些讲究的。如果你是骑马去的话,只能将马拴于蒙古包的后面,否则主人以为你是去向他挑战而不是去做客;客人进入蒙古包只能走左边,否则就是不尊重主人;还得记住,在蒙古包里千万不能放屁,如果有人实在憋不住的话,主人虽不会当场发作,但等客人一走,主人就要将蒙古包重新搬个地方。

随便到哪个蒙古包内,主人都会热情地款待你。先是给每人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奶茶,再在屋子中间放一碗金黄色的酥油,需要多少就自己放。奶茶一般是用砖茶泡的,还放了点盐。有的人一气能喝五六碗,如果连喝一个星期的话,保准能看得见发胖。然后主人在客人的面前铺一块白布,白布上堆满了各种各样的油炸果子、“散子”等食品。跟到汉族人家做客,主人一般会倒茶、让烟一样,这是哈萨克族的一种礼节。即便是刚吃过饭,主人也还是会给你端来奶茶,在你面前放上食品。

哈萨克族的女性年轻时大都身材苗条,但从三十岁左右开始就越来越胖,有的妇女的腰围足有木桶那么粗!这跟他们的饮食习惯不无关系。

------------------------------------参加哈萨克人的婚礼,那又是另一番情趣。

每到哈萨克族嫁女儿、娶媳妇的日子。他们大房子、小房子的人全都聚到了一起。近一点的,在婚礼的当天中午吃饭前赶到,远一点的,则在头一天就赶到了。还有远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以及中东国家的亲戚,这些亲戚有的提前一两个月就赶到了。

哈萨克人的嫁妆不像汉族人那样,讲究这“机”那“机”的,而是看马牛羊的多少。陪嫁的牲口越多,女方也就越风光。男方打发女方的娘家人,一般也都送的是“大畜”--哈萨克人将马、牛、骆驼等大型牲口统称大畜。

婚宴一律是手抓肉和手抓饭。在做手抓饭前先粗约估计一下要来多少客人,而后在蒙古包外埋锅煮饭。如果去的客人多了也不另外再做,而是每增加一位客人,就往饭锅里加一勺清油。

七十年代,人们可以用一双穿了两三年的旧毛皮鞋,或是一台只能收一两个波段的破收音机从哈萨克人那儿换回一只大肥羊。而现在,一只二至三年的羟羊没有三四百元是牵不走的。尽管哈萨克人越来越精明,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他们那纯朴的品格、好客的天性永远也不会改变。

每年的八月间都要在草原上举办赛马节。每逢这时,旅游的、观光的、避暑的、经商的、耍把戏的等等接踵而至,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把草原装扮得姹紫嫣红,原本寂静的草原也变成了人山人海!

赛马时,每个乡推选出一名年轻的骑手骑着他们的高头大马参加比赛。号令一响,各选手便骑马绕跑道一圈圈地快速奔跑,优胜者将获得优厚的奖品。

赛马结束,接着表演“姑娘追”、“叼羊”等节目。观众一边欣赏一边发出阵阵喝彩声。人们的巴掌声、口哨声与驴、马的嘶鸣声交织在一起,场面热闹万分!

晚上还有篝火晚会,哈萨克姑娘小伙们弹起冬不拉、拍打着手鼓、伴随着高亢的歌声、围着篝火跳起欢快的民族舞蹈,一直要持续到深夜……。

------------------------------------到牧场收羊有点类似于过去的地主向佃户收取“租子”。不同的是,佃户交的是粮食,而牧民交给部队的则是羊。收取的羊租按不同品种分成不同等级,再定出不同的价格折算给牧民。当然这价格要比市场上便宜得多。牧民平时的生活用品如面粉、饲料等则按照双方约定由部队负责供给。牧民上交的羊租折算成钱以后,就抵扣部队为他们提供的生活用品。

收了羊之后,我主要负责算清牧民交了多少羊,按规定的价格应折算成多少钱;部队一年为他们提供了多少生活用品,应扣减多少,与牧民结算清楚,牧民确认之后,再经处长审签入账。

以前,常听张世材等人津津乐道地讲述,牧民为招待他们而炖的羊肉是如何好吃,他们又是如何故意让秤砣沾上泥,使部队多收了牧民多少羊等等,我听了以后很是同情这些牧民:凭什么要坑人家呢?人家该交多少就交多少,别说你坑人家几斤,几十斤,即便是多收上来几只十几只羊,平摊到每个官兵头上那才多少一点点?而对每一个牧民来说,可就很可观了。

自从接手牧场的帐目以后,我就将牧民为招待后勤干部而宰杀的羊不论大小,不分品种,统统按最高等级、最重的重量加进该户牧民上交的羊租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